催全球-GlobalDebtCollectionService全球账款催收专家

国有基金投资丨格兰德旗下商账催收服务平台

全球应收账款法律服务网

公共服务平台

官方热线:18561580796
QQ:2461438308
微信:gladtrust2006
催全球 >  外贸资讯 > 
迫在眉睫的全球债务灾难

迫在眉睫的全球债务灾难

风险预警
2025-05-28
迫在眉睫的全球债务灾难 全球债务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随着偿还期限的临近,再融资和过度支出的问题可能导致民主危机。西方国家未能坚持自由社会的核心原则和价值观,最终导致其走向衰落。作者:Indermit Gill ; 转自Project Syndicate) 

尽管自2020年以来经历了一系列冲击,但全球经济迄今为止仍表现良好。然而,容错空间正在缩小。目前,全球债务总额比新冠疫情前夕高出近25%,当时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种悬而未决的债务状况可能会削弱所有经济体抵御最新冲击——贸易关税上调——的能力。

尽管债务对于推动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但它应该被理解为一种递延税收的形式。通过借贷而非征税,政府可以进行长期投资,造福未来纳税人,而不会给当代纳税人带来负担;或者,在经济紧急时期,政府可以支撑国民增长和收入,因为那时加税只会加剧经济衰退。

然而,最终债务人必须付出代价。如果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赶不上借贷成本,就必须提高税收来偿还债务。因此,持续的高债务水平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这一门槛从未如此之高。过去15年,发展中国家深陷债务泥潭,债务积累速度创下历史新高:平均每年占GDP的6%。如此快速的债务积累往往以悲剧收场。事实上,它们引发金融危机的概率大约是50%。

此外,这一波经济飙升还伴随着四十年来最快的利率增长。一半发展中经济体的借贷成本翻了一番,净利息成本占政府收入的比例从2007年的不到9%上升到2024年的约20%。仅此一点就足以构成一场危机。

尽管全球迄今设法躲过了2008-09年那样的“系统性”金融危机,但如今太多发展中经济体正陷入恶性循环。为了偿还债务,许多国家正在削减对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的投资,而这些投资是确保未来增长所必需的。

对于有资格从世界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借款的78个贫穷国家来说尤其如此。这些国家人口占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占未来10至15年将进入全球劳动力市场的12亿年轻人的很大一部分。然而,世界各地的政策制定者却选择冒险。他们又一次希望战胜了经验,押注全球经济增长将加速——利率将下降——幅度刚好足以化解债务炸弹。

这种被动性是可以理解的。设计一个能够确保全球债务可持续性,并为需要的国家快速进行债务重组的21世纪体系极其困难。在缺乏这样一个体系的情况下,目前取得的进展过于缓慢,无法避免债务风险的上升。

但世界再也无法承受十年的债务问题漫无目的、视而不见的局面。在现行政策下,全球经济增长短期内不会加速,这意味着主权债务与GDP之比在本世纪剩余时间内可能继续攀升。

当今的贸易战和创纪录的政策不确定性只会使前景更加恶化。2025年初,经济学家普遍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2.6%。如今,这一数字已降至2.2%,比2010年代的平均水平低了近三分之一。

利率也不会下降。在发达经济体,预计今明两年央行设定的利率平均为3.4%,是2010年至2019年年均利率的五倍多。这将加剧发展中经济体的困境。在公共资源稀缺的时代,未来五年需要全力调动私人资本来促进增长和发展。

但外国私人资本不太可能流入负债累累、增长前景疲软的经济体。私人投资者会正确地认为,经济增长的任何收益都将被征税以偿还债务。因此,对于债务与GDP比率持续居高不下的发展中经济体来说,减少债务应是当务之急。

但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一个更广泛的问题:评估一国债务可持续性的全球机制亟需升级。现行体系过于草率地认定各国仅仅需要贷款来渡过难关,而事实上,如今大多数低收入国家已经资不抵债,需要债务减免。各国政府也需要摒弃向国内债权人借款的习惯;国内债务的上升正在扼杀国内私营部门的积极性。

减债之后,下一个优先事项是加速增长。妄想增长会神奇地回归是愚蠢的。阻碍贸易和投资的政策——例如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应该尽快、尽可能地取消。对许多发展中经济体而言,对所有贸易伙伴平等削减关税可能是恢复增长的最快途径。发展中经济体也可通过营造更有利于投资的监管环境获益良多。这些收益可以用来将国家重点重新转向发展,特别是通过加大对医疗、教育和基础设施的投资。

俗话说,身陷泥潭,停止挖掘才是明智之举。超低利率时代鼓励太多国家过度消费。过去五年,一系列自然和人为灾难让它们无力应对。但现在,谨慎至关重要。各国政府应该恢复以往关于过度主权债务的规范。不妨称之为“40-60”的上限:低收入经济体占GDP的40%,高收入经济体占60%,其他国家则介于两者之间。

[注:原文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译者任何观点或立场]

本文原载于“信保民工”微信公众号,如有转载或复制请联系“信保民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企业信用管理行业经验、相关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及时联系催全球,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
微信扫码,测评催收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