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全球-GlobalDebtCollectionService全球账款催收专家

国有基金投资丨格兰德旗下商账催收服务平台

全球应收账款法律服务网

公共服务平台

官方热线:18561580796
QQ:2461438308
微信:gladtrust2006
催全球 >  外贸资讯 > 
国际评级机构现分歧:惠誉下调中国评级至"A" ;大公国际维持"iAAAsc"

国际评级机构现分歧:惠誉下调中国评级至"A" ;大公国际维持"iAAAsc"

风险预警
2025-04-07
国际评级机构现分歧:惠誉下调中国评级至"A" ;大公国际维持"iAAAsc" 。 
 
 

导语

2025年4月,国际评级机构对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做出差异化判断。惠誉将中国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从"A+"下调至"A",展望稳定;而大公国际维持中国本外币主权信用等级"iAAAsc",展望同样稳定。这反映出国际机构对中国经济转型阶段风险认知的差异,以及在财政可持续性、增长动能转换等关键议题上的不同研判逻辑。


一、评级动态速览

(一)惠誉评级调整要点

  • 评级调整
    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由"A+"降至"A"
  • 展望判断
    稳定
  • 核心依据
    公共债务快速上升、财政赤字高企、或有负债风险
  • 模型调整
    结构性特征下调1个子级,外部融资上调1个子级

(二)大公国际评级确认

  • 当前评级
    本外币主权信用等级维持"iAAAsc"
  • 展望维持
    稳定
  • 主要支撑
    经济转型成效显现、债务管理机制优化、新动能持续发力
  • 模型特征
    全口径债务监测框架、财政空间与资产储备评估

二、核心观点对比分析

(一)财政赤字与债务风险

惠誉观点

  1. 财政赤字率从2024年6.5%升至2025年8.4%,显著高于"A"类中值2.7%
  2. 政府债务/GDP比率预计2025年升至68.3%,2029年或达80%
  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隐性债务风险未根本解除
  4. 土地出让收入下滑导致结构性收入缺口

大公国际研判

  1. 广义财政赤字率从2024年8.2%升至2025年9.9%属"适度扩张"
  2. 政府净金融资产达GDP的90.7%,形成债务-资产良性循环
  3. 超长期特别国债优化中央地方债务结构,平滑偿债压力
  4. 隐性债务化解方案预计5年节约利息支出6000亿元

(二)经济增长动能

惠誉担忧

  1. 2025年GDP增速预测4.4%,低于2024年5.0%
  2. 房地产调整周期延长拖累内需复苏
  3. 美国关税升级或导致出口损失超预期
  4. 通缩压力持续抑制企业投资意愿

大公国际观察

  1. 2024年"三新"经济占比超18%,高技术制造业增长8.9%
  2. 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加速布局
  3. 数字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同比增长37%
  4.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1位,科创集群数量全球第一

(三)外部风险承受力

惠誉关注点

  1. 外需放缓可能加剧国内产能过剩
  2. 企业外债占GDP比重达168.4%居全球高位
  3. 资本账户开放与汇率波动存在潜在冲突

大公国际评估

  1. 外债负债率12.8%远低于国际安全线
  2. 外汇储备连续19年全球首位,可覆盖外债4.3倍
  3. 人民币占全球支付份额突破4.2%创新高
  4. 国际投资净头寸3.3万亿美元筑就安全垫

三、关键领域深度解析

(一)房地产行业转型

市场现状

  • 2024年6月-2025年2月商品房销售同比降幅连续9个月收窄
  • 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实现10个月回升
  • 存量房改造市场规模突破5万亿元

政策工具箱

  • 设立8000亿元住房改善专项再贷款
  • 推行"以旧换新"购房补贴政策
  • 试点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盘活存量

(二)财政政策创新

特别国债运用

  • 2024年发行1.5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
  • 建立"两重"(重大战略、重大项目)资金直达机制
  • 实施专项债"负面清单+绩效评估"管理模式

税制改革突破

  • 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试点扩大至10省市
  • 数字经济税收协定覆盖平台企业营收的32%
  •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150%

(三)科技产业突破

前沿领域进展

  • DeepSeek智能体通过图灵测试商用化
  • 量子计算机"九章三号"实现512量子比特
  • 商业航天发射成本降至每公斤2800美元
  • 6G技术标准必要专利占比达38%

创新生态构建

  • 国家实验室体系整合形成15个战略科技力量
  • 风险投资规模突破4万亿元,硬科技占比61%
  • 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21%至5.8万亿元

四、专家评论与市场展望

(一)评级分歧的深层逻辑

  1. 方法论差异
    惠誉侧重短期债务指标动态,大公国际强调长期资产储备与改革动能
  2. 数据覆盖度
    隐性债务核算口径存在20%以上差异
  3. 政策理解度
    对"功能型财政"转型的理论创新存在认知时滞
  4. 市场定位
    国际投资者更关注流动性风险,国内机构侧重发展韧性评估

(二)风险与机遇并存

短期挑战

  • 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仍处L型筑底阶段
  • 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率微升至1.89%
  • 青年失业率维持在13.2%高位

长期机遇

  • 新质生产力对GDP贡献率突破35%
  • 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年均增长12%
  • RCEP区域贸易占比升至38%

(三)政策建议方向

  1. 财政纪律强化
    建立跨周期预算平衡机制
  2. 资本市场改革
    推动国债收益率曲线市场化定价
  3. 风险隔离机制
    完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退出路径
  4. 国际评级话语权
    加快建设自主评级标准体系

五、前瞻性判断

(一)2025-2027关键窗口期

  1. 债务拐点
    广义政府债务率预计2026年触顶于75%左右
  2. 增长中枢
    GDP增速有望稳定在4.5%-5.0%新平台
  3. 改革突破
    房地产税立法或进入实质审议阶段

(二)国际机构预期差收敛路径

  1. 数据透明度
    全口径债务统计体系有望2026年建成
  2. 政策沟通
    建立常态化国际投资者沟通矩阵
  3. 市场验证
    人民币债券纳入全球指数权重提升至5%

(三)历史方位研判

当前评级分歧本质折射出"三重转换"叠加期的特殊挑战:

  • 增长模式
    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
  • 财政功能
    平衡型财政向发展型财政转换
  • 国际定位
    制造大国向规则制定者转换

结语

国际评级机构对中国主权信用的差异化判断,既反映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期的认知冲突,也揭示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复杂图景。在传统动能调整与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换挡期",政策制定需在风险防控与发展突破间实现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随着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与评级方法论的与时俱进,市场对中国经济的认知鸿沟有望逐步弥合,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清晰的价值判断坐标。

本文原载于“信保民工”微信公众号,如有转载或复制请联系“信保民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企业信用管理行业经验、相关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及时联系催全球,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
微信扫码,测评催收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