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评级机构现分歧:惠誉下调中国评级至"A" ;大公国际维持"iAAAsc"

2025-04-07

导语
2025年4月,国际评级机构对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做出差异化判断。惠誉将中国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从"A+"下调至"A",展望稳定;而大公国际维持中国本外币主权信用等级"iAAAsc",展望同样稳定。这反映出国际机构对中国经济转型阶段风险认知的差异,以及在财政可持续性、增长动能转换等关键议题上的不同研判逻辑。
一、评级动态速览
(一)惠誉评级调整要点
- 评级调整
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由"A+"降至"A" - 展望判断
稳定 - 核心依据
公共债务快速上升、财政赤字高企、或有负债风险 - 模型调整
结构性特征下调1个子级,外部融资上调1个子级
(二)大公国际评级确认
- 当前评级
本外币主权信用等级维持"iAAAsc" - 展望维持
稳定 - 主要支撑
经济转型成效显现、债务管理机制优化、新动能持续发力 - 模型特征
全口径债务监测框架、财政空间与资产储备评估
二、核心观点对比分析
(一)财政赤字与债务风险
惠誉观点:
-
财政赤字率从2024年6.5%升至2025年8.4%,显著高于"A"类中值2.7% -
政府债务/GDP比率预计2025年升至68.3%,2029年或达80% -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隐性债务风险未根本解除 -
土地出让收入下滑导致结构性收入缺口
大公国际研判:
-
广义财政赤字率从2024年8.2%升至2025年9.9%属"适度扩张" -
政府净金融资产达GDP的90.7%,形成债务-资产良性循环 -
超长期特别国债优化中央地方债务结构,平滑偿债压力 -
隐性债务化解方案预计5年节约利息支出6000亿元
(二)经济增长动能
惠誉担忧:
-
2025年GDP增速预测4.4%,低于2024年5.0% -
房地产调整周期延长拖累内需复苏 -
美国关税升级或导致出口损失超预期 -
通缩压力持续抑制企业投资意愿
大公国际观察:
-
2024年"三新"经济占比超18%,高技术制造业增长8.9% -
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加速布局 -
数字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同比增长37% -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1位,科创集群数量全球第一
(三)外部风险承受力
惠誉关注点:
-
外需放缓可能加剧国内产能过剩 -
企业外债占GDP比重达168.4%居全球高位 -
资本账户开放与汇率波动存在潜在冲突
大公国际评估:
-
外债负债率12.8%远低于国际安全线 -
外汇储备连续19年全球首位,可覆盖外债4.3倍 -
人民币占全球支付份额突破4.2%创新高 -
国际投资净头寸3.3万亿美元筑就安全垫
三、关键领域深度解析
(一)房地产行业转型
市场现状:
-
2024年6月-2025年2月商品房销售同比降幅连续9个月收窄 -
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实现10个月回升 -
存量房改造市场规模突破5万亿元
政策工具箱:
-
设立8000亿元住房改善专项再贷款 -
推行"以旧换新"购房补贴政策 -
试点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盘活存量
(二)财政政策创新
特别国债运用:
-
2024年发行1.5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 -
建立"两重"(重大战略、重大项目)资金直达机制 -
实施专项债"负面清单+绩效评估"管理模式
税制改革突破:
-
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试点扩大至10省市 -
数字经济税收协定覆盖平台企业营收的32% -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150%
(三)科技产业突破
前沿领域进展:
-
DeepSeek智能体通过图灵测试商用化 -
量子计算机"九章三号"实现512量子比特 -
商业航天发射成本降至每公斤2800美元 -
6G技术标准必要专利占比达38%
创新生态构建:
-
国家实验室体系整合形成15个战略科技力量 -
风险投资规模突破4万亿元,硬科技占比61% -
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21%至5.8万亿元
四、专家评论与市场展望
(一)评级分歧的深层逻辑
- 方法论差异
惠誉侧重短期债务指标动态,大公国际强调长期资产储备与改革动能 - 数据覆盖度
隐性债务核算口径存在20%以上差异 - 政策理解度
对"功能型财政"转型的理论创新存在认知时滞 - 市场定位
国际投资者更关注流动性风险,国内机构侧重发展韧性评估
(二)风险与机遇并存
短期挑战:
-
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仍处L型筑底阶段 -
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率微升至1.89% -
青年失业率维持在13.2%高位
长期机遇:
-
新质生产力对GDP贡献率突破35% -
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年均增长12% -
RCEP区域贸易占比升至38%
(三)政策建议方向
- 财政纪律强化
建立跨周期预算平衡机制 - 资本市场改革
推动国债收益率曲线市场化定价 - 风险隔离机制
完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退出路径 - 国际评级话语权
加快建设自主评级标准体系
五、前瞻性判断
(一)2025-2027关键窗口期
- 债务拐点
广义政府债务率预计2026年触顶于75%左右 - 增长中枢
GDP增速有望稳定在4.5%-5.0%新平台 - 改革突破
房地产税立法或进入实质审议阶段
(二)国际机构预期差收敛路径
- 数据透明度
全口径债务统计体系有望2026年建成 - 政策沟通
建立常态化国际投资者沟通矩阵 - 市场验证
人民币债券纳入全球指数权重提升至5%
(三)历史方位研判
当前评级分歧本质折射出"三重转换"叠加期的特殊挑战:
- 增长模式
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 - 财政功能
平衡型财政向发展型财政转换 - 国际定位
制造大国向规则制定者转换
结语
国际评级机构对中国主权信用的差异化判断,既反映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期的认知冲突,也揭示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复杂图景。在传统动能调整与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换挡期",政策制定需在风险防控与发展突破间实现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随着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与评级方法论的与时俱进,市场对中国经济的认知鸿沟有望逐步弥合,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清晰的价值判断坐标。
本文原载于“信保民工”微信公众号,如有转载或复制请联系“信保民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企业信用管理行业经验、相关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及时联系催全球,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