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转向卢布结算,俄罗斯外币流入量萎缩

BY Archana Shukla
由于西方制裁不断收紧,俄罗斯的跨境贸易正逐步转向以卢布结算,目前已有超过 50% 的出口业务采用卢布支付。这一转变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俄罗斯规避了制裁风险,却也使其面临外币流入减少等挑战。
跨境贸易结算货币结构剧变
俄罗斯的跨境贸易正经历重大转变。随着西方制裁对外币交易的限制愈发严格,俄罗斯开始转向内部寻求解决方案,卢布在进出口结算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但这种自给自足是有代价的。
俄罗斯央行周三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俄罗斯超过 50% 的出口业务采用卢布结算。以人民币为主的 “友好” 货币在收入中的占比已降至约三分之一,而一年前其峰值时接近一半。与此同时,以美元和欧元为主的 “不友好” 货币的支付占比仅为 15%。
这标志着俄罗斯在乌克兰冲突后的策略发生了重大变化。2022 年,西方制裁冻结了俄罗斯进入西方金融体系的渠道,此后俄罗斯开始更多地依赖人民币。但如今,这一权宜之计也开始难以为继。
人民币贸易同样受制裁冲击
2024 年年中成为了一个转折点,当时美国加大了对为俄罗斯实体提供交易便利的外国银行的次级制裁力度。彭博社称,这一举措甚至让 “友好” 银行之间的业务往来也变得小心翼翼,人民币在俄罗斯贸易和银行体系中原本不断扩大的作用因此受阻。
如今,莫斯科交易所仅剩下人民币这一种主要交易货币,但该交易所已不再披露人民币的交易量数据。据《生意人报》报道,今年 5 月人民币交易量降至两年来的低点,6 月也依旧低迷。曾详细公布银行体系中人民币使用情况的俄罗斯央行,如今也不再发布相关细化数据。
出口商外币出售量减少,企业外币需求下降
俄罗斯央行在最新报告中指出,尽管出口商仍将近 100% 的收入进行兑换,但由于更多贸易采用卢布结算,俄罗斯出口商出售的外币量已降至 2023 年初以来的最低水平。
与此同时,企业对外国货币的需求较 2024 年的月平均水平下降了一半。莫斯科Raiffeisenbank经济学家斯坦尼斯拉夫・穆拉绍夫(Stanislav Murashov)表示,部分原因是 “越来越多的进口贸易使用卢布支付”,从而降低了对外币的需求。目前,以外国货币支付的进口贸易占比已降至 45%,其余则以卢布结算。
俄罗斯为何转向卢布结算?
穆拉绍夫认为,这种转变从根本上是为了规避制裁。他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将贸易转向卢布结算的主要目的是避免付款被冻结或延迟,这关乎减轻制裁风险并确保付款流程畅通。”
但这一转变也有其弊端。正如穆拉绍夫所解释的,卢布走强与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双重影响,给俄罗斯的财政收入带来了 “双重打击”。
隐秘的贸易支付网络
为应对日益加剧的国际制裁风险,俄罗斯企业已做出调整,开始使用替代性且不够透明的支付网络。欧洲分析与战略中心(CASE)的一份报告显示,大多数俄中贸易如今通过 “镜像” 卢布账户和人民币账户进行结算。
其运作方式如下:中国进口商从当地的卢布账户中以卢布支付,俄罗斯出口商也收到卢布。与此同时,在中国境内银行开设的人民币账户会进行货币兑换,整个过程无需直接转账,从而避开监管审查。欧洲分析与战略中心的报告称,这种机制 “适应性极强”,且正变得 “更稳健、透明度更低”。
在无法采用这种双账户模式的国家,专业中介机构便会介入。这些在多个司法管辖区注册的公司,接收俄罗斯买家支付的卢布,并以卢布向出口商付款,同时在境外处理货币兑换。对于大型俄罗斯企业而言,还有更复杂的渠道,但所有这些渠道都遵循一个原则:不让货币流动进入西方金融体系的视野。
西方的金融制裁或许重塑了俄罗斯的贸易架构,但并未阻止其贸易活动。相反,俄罗斯正加大对卢布的依赖,尽管这意味着出口收入下降、交易成本上升以及金融环境更加不明朗。这些调整或许能帮助俄罗斯抵御即时冲击,但也意味着它与全球货币体系的脱钩程度加深,这个体系正变得透明度更低、效率更差,但对制裁的抵御能力更强。
本文原载于“信保民工”微信公众号,如有转载或复制请联系“信保民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