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面临亚洲主要经济体中最长的付款延迟,几乎是日本的两倍

[本文来源于2023年07月04日SCMP网站,作者Mia Nulimaimaiti. ]
根据科法斯的调查,去年中国企业的平均付款延迟时间下降到83天,但这几乎是日本的两倍。
支付延迟高于澳大利亚、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和印度的企业,这可能进一步加剧金融风险。
根据一份新的报告,在亚洲主要经济体中,中国企业面临最长的付款延迟,这一弱点在中国新冠疫情后的复苏慢于预期的情况下可能会被放大,并可能给国民经济带来新的威胁。
根据全球贸易信用保险集团科法斯的数据,中国企业的平均付款延迟从2021年的86天下降到去年的83天。
但根据11月至4月期间对9个市场和13个行业的2300家公司进行的调查结果,这几乎是日本的两倍,日本报告的付款延迟时间最短。
中国企业的付款延迟也高于澳大利亚企业的72天、中国香港企业的63天、中国台湾企业的62天以及新加坡和印度的56天。
"大多数经济体报告了较长的支付延迟,尽管程度不同——科法斯"
周二发布的报告说:"大多数经济体报告了更长的付款延迟,尽管程度不同。"
然而,报告还指出,尽管付款延迟时间更长,但逾期付款的公司数量并未与之增加成正比,受访者中经历逾期付款增加的比例从一年前的35.5%下降至2022年的26.8%。
长时间的付款延迟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影响银行信贷,导致更多的企业陷入无力解决的债务状况,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剧金融风险。
鉴于激烈的竞争和较高的原材料价格,报告发现付款延迟的主要原因是客户的财务困难。
调查称,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被认为是所谓的超长支付延迟风险仍然较高的市场,为36.4%。
根据科法斯的数据,这几乎是日本和新加坡的四倍,在这两个国家,企业出现逾期6个月以上的付款超过其年营业额2%的可能性最小。
在4月份的政治局会议上,北京将重点放在关键领域的风险上,并协调中小型银行、保险公司和信托机构的改革工作。
根据中国银行周一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全球金融体系在第三季度将继续面临不确定性,信贷和流动性风险突出。
报告称,由于信贷需求低迷和资产扩张放缓,银行的盈利能力有所下降。
报告建议,中国的银行应该承担责任,主动适应低利率,增加对实体经济部门的资产支持,并加强其风险应对能力。
中国的私营企业在经历了三年的新冠疫情封控措施后,业务前景黯淡,因为经济数据未能满足市场对重新开放后快速复苏的预期。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前五个月,工业企业的利润达到2.67万亿元(368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8.8%。
同样在今年头五个月,来自私营部门的投资--占整体投资的55%以上--下降了0.1%,与此相反,整体增长了4%,国有企业增长了8.4%。
本文原载于“信保民工”微信公众号,如有转载或复制请联系“信保民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