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政策已经成为印度初创企业的保护伞

印度CIIBlog网站2023 年 7 月 26 日报道,破产政策已经成为印度初创企业的保护伞(原文标题Bankruptcy Policies and Procedures: A Safety Net for Indian Start-ups.)
近年来,印度已成为初创企业的中心,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转向初创企业生态系统来建立自己的企业。初创企业在推动创新、创造就业和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创业历程充满不确定性,并非所有初创企业都能成功。在印度,破产政策和程序起到了安全网的作用,为解决财务困境和失败提供了一个结构化框架。本文旨在探讨破产政策和程序对印度初创企业的意义,强调其在降低风险和培养创业文化方面的作用。
什么是破产?
根据印度《破产和破产法》(IBC)的定义,破产是指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无法履行对债权人的财务义务的状态。2016 年颁布的《印度破产和破产法》为印度的破产和破产程序引入了一个全面的框架。它取代了几部过时和零散的法律,简化了解决流程,并促进为陷入困境的企业建立一个更高效、更透明的生态系统。
初创企业的拯救机制
认识到初创公司面临的独特挑战,《国际商业公司法》为包括初创公司在内的小公司引入了一项名为 "快速通道程序 "的特别条款。该条款加快了解决程序,为解决财务困境提供了一个有时限的机制。根据 "快速通道程序",解决计划需要在最长九十天内获得批准,从而确保初创公司能够迅速解决问题,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其运营的干扰。
印度破产和清算局(IBBI)的数据显示,自《印度公司破产法》实施以来,截至2021年9月,印度共提交了16,270起公司破产案件。这些案件涉及各行各业的企业,包括初创企业,表明破产程序在保障利益相关者利益方面的利用率和有效性。
申请关闭
当新创公司决定停止运营时,必须遵循申请关闭的法律程序。关闭程序取决于新创公司注册的公司类型。以下是印度两种最常见的公司类型及其各自的关闭流程:
1、私人有限公司:对于私人有限公司,新成立的公司需要通过一项特别决议,并获得公司注册处 (ROC) 的批准才能申请关闭。然后,公司注册处将发布公告,邀请对公司关闭提出异议。如果在 30 天内没有收到反对意见,公司注册处将颁发关闭证书。
2、有限责任合伙企业(LLP):对于有限责任合伙企业,开办公司必须通过清盘决议,并向公司注册处 提交关闭申请。然后,ROC 将发布公告,邀请对关闭有限合伙企业提出异议。如果在 30 天内没有收到反对意见,该有限合伙企业将被视为关闭。
申请破产
如果初创企业无力偿还债务,资不抵债,可以申请破产。2016 年《无力偿债和破产法》(IBC)为印度的无力偿债和破产程序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根据 IBC 申请破产的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1、启动破产:初创企业必须向国家公司法法庭(NCLT)提交破产申请。
2、任命临时解决专业人员 (IRP):NCLT 将任命一名临时解决专业人员来控制公司事务并管理破产程序。
3、成立债权人委员会:IRP 将成立一个由公司债权人组成的债权人委员会(CoC)。债权人委员会将对公司的资产和负债进行评估,并决定未来的行动方案。
4、解决计划:委员会将邀请有关各方提出解决计划。获得 CoC 最高票数的决议计划将获得 NCLT 批准。
5、清算:如果解决计划未获批准,公司将被清算,所得收益将分配给债权人。
政府为失败的初创企业制定的计划
印度政府推出了多项计划来支持失败的初创企业。以下是一些失败的初创企业可以利用的计划:
1、印度初创企业种子基金计划:该计划为初创企业提供财政援助,支持其运营并帮助其克服财政困难。
2、微型和小型企业信贷担保基金信托(CGTMSE):该计划为微型和小型企业(包括初创企业)提供信贷担保,使其能够从银行和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3、阿塔尔(Atal)创新使命:该使命通过提供资金、指导和交流机会,为初创企业提供支持。
勇往直前
在一些成功案例中,初创企业通过利用破产解决框架、保留工作岗位和培育创新文化,得以从财务困境中反弹。破产政策和程序可以为面临财务困难的印度初创企业提供一个安全网。破产法允许企业重组债务或清算资产,有助于防止初创企业彻底倒闭。这些政策不仅能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还能使失败的初创企业重组、恢复并为经济做出贡献,从而促进创业文化。
初创企业必须了解自己的法律选择,并利用政府计划确保顺利退出。失败的初创企业可以利用印度初创企业种子基金计划(Start-up India Seed Fund Scheme)、CGTMSE 和阿塔尔创新使命(Atal Innovation Mission)等政府计划来克服财务困难。2016 年《破产法》也对印度初创企业生态系统产生了积极影响,为面临财务困难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安全网,并证明有助于促进印度的创新和创业。
本文原载于“信保民工”微信公众号,如有转载或复制请联系“信保民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