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 "套娃骗局"!货款蒸发+滞港陷阱怎么解?

出口商:深圳某公司
进口商:加拿大某公司
“诚意”买家,拖欠货款?
2021年,深圳某公司前往参加了北美某大型展会,来自加拿大的采购商 Z 先生主动上前攀谈,对其产品表现出浓厚兴趣。Z 先生谈吐专业,自称代表加拿大当地一家颇具规模的产品经销商,计划将产品引入加拿大主流商超。
经过数轮洽谈,双方迅速敲定了一笔48万美元的订单,并约定采用D/P45天的支付方式。对深圳公司而言,D/P虽然存在一定风险,但考虑到Z先生在展会上展现的诚意,以及对方承诺的长期合作前景,最终选择接受。
然而,当满载货物的货轮抵达加拿大港口后,情况急转直下。深圳公司迟迟未收到Z先生的付款通知,多次联系后,Z先生先是以 “财务系统升级” 为由拖延,随后又称 “市场需求突变,需要重新评估订单”。随着滞港时间不断延长,深圳公司意识到事态严重 。
为掌握主动权,深圳公司委托专业信用服务机构 “催全球”,对加拿大买方展开深度调查。
信用报告揭示风险
催全球的调查报告,揭开了加拿大买方的真实面目,每一条信息都令深圳公司深思:
01
隐形操控者
Z先生虽未出现在买方公司股东或高管名单中,但通过股权穿透等分析发现,他通过亲属持股、关联公司交易等方式,实际掌控着买方的核心决策。这种 “台前幕后” 的操作模式,让责任追溯变得极为困难。
02
财务危局
买方公司财务报表显示,其资产负债率高达85%,现金流长期为负,近三年净利润持续亏损,偿债能力几乎为零。
03
诉讼缠身
该买方近五年涉及12起商业纠纷诉讼,其中8起为拖欠供应商货款,4起为合同违约。这些诉讼不仅暴露了买方的信用污点,更揭示了其 “惯犯” 本质。
峰回路转,又是他?
基于报告结果,深圳公司与加拿大买方进行谈判,买方公司负责人表示此时全额认债,并愿意支付30%货款先提货。
催全球向深圳公司提出关键建议:要求买方负责人或Z先生就剩余70%货款签署个人连带责任担保,将企业债务与个人资产绑定。然而,当深圳公司提出这一要求时,Z先生和买方负责人突然失联,仿佛人间蒸发。
此时,滞港费已累计超过5万美元,货物面临被拍卖的风险。深圳公司被迫启动转卖程序,却在筛选新买家时再次遭遇 “陷阱”—— 在对新出现的买家公司进行信用调查时发现,Z先生的名字赫然出现在股东名单中。
原来,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连环骗局:Z先生利用多家关联公司,先用一家企业下订单,货到港后先要求较低比例货款提货,若出口企业不答应,再以 “新买家” 身份低价收购滞港货物。
应对建议
这场48万美元的骗局,为无数外贸企业敲响了警钟。催全球为各大出口企业总结出三大风控策略:
01
交易前的 “身份核查”
多维度验证:通过企业信用报告、官方商业登记系统(如加拿大的 Corporations Canada)核查买方信息,比对官网、联系方式与注册信息是否一致。
股权穿透:利用专业工具穿透股权结构,识别隐形关联方,避免被 “台前公司” 迷惑。
行业调研:查询买方在行业内的口碑,可通过商会、同业交流群或第三方评价平台获取真实反馈。
02
预付款:
抵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提高预付款比例:对于首次合作的买家,建议将预付款提升至 30%~50%,并要求以公司对公账户支付,避免个人账户交易带来的资金流向模糊问题。
合同约束:在合同中明确约定,若买方未按时支付尾款,预付款不予退还,同时保留货物所有权。
03
危机处理:
快速止损,果断决策
及时止损:若买方出现拖延付款迹象,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如转卖货物、转移仓储,避免滞港费滚雪球式增长。
法律武器:通过国际商事仲裁或当地律师介入,及时冻结买方资产。对于涉及欺诈的案件,可向国际刑警组织或相关贸易保护机构报案。
每一次订单的背后,都是对风险的博弈,这场48万美元的外贸骗局,不仅是深圳公司的惨痛教训,更是对所有外贸从业者的警示。在全球化贸易的浪潮中,唯有将风险意识融入每一个交易环节,用专业工具和严谨流程筑牢防线,才能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际市场中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