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出海商标布局路径选择

当前,中国企业出海态势持续升温,文娱产业、传统消费品以及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纷纷在海外市场积极拓展业务。在这一过程中,商标作为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法律保障,其海外布局路径的选择成为许多企业面临的现实难题。本文基于学习内容及实务经验,就企业海外商标布局的路径选择提出若干建议,以期为企业提供参考。
目前,企业进行海外商标布局主要有两种途径:
-
一是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体系,
-
二是向各国单独提交申请(简称“单一申请”)。
马德里体系允许申请人通过一份申请、使用一种语言、缴纳一种货币(瑞士法郎),同时在覆盖的131个成员国中申请商标保护[1]。而单一申请,则需逐一向目标国商标主管机关提交申请,一般需委托当地代理机构,并遵循各国规定的语言和程序。
企业在选择具体路径时,可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P
art.1
基础商标的稳定性与“中心打击”原则
通过马德里体系申请国际注册商标,须以原属国(如中国)已申请或已注册的商标为基础。该基础商标如在马德里国际注册之日起五年内被撤销、宣告无效或被驳回,其效力将波及所有指定国家,导致国际注册整体失效。这一机制即“中心打击”原则。
若企业基础权利稳定性较弱,存在无效或撤销风险,则更建议采用单一申请方式,以规避因基础商标失效而导致的国际注册全面崩塌。尽管马德里体系允许在部分指定国转为国家申请,但从风险控制角度,直接单一申请仍是更稳妥的选择。
P
art.2
预算成本
马德里国际注册的费用主要包括三部分:国际局收取的基本费(653瑞士法郎,黑白商标;903瑞士法郎,彩色商标,均限3类以内)、补充费(每指定国100瑞郎)和附加费(超3类后每类100瑞郎),以及某些国家收取的单独规费。总体而言,指定国家数量越多、类别越多,马德里体系在成本控制上的规模效应越明显。如果企业计划进入多个成员国,马德里途径通常更经济。
P
art.3
业务布局与国家覆盖
马德里体系目前涵盖131个国家,但仍未包括沙特阿拉伯、伊拉克、马耳他、委内瑞拉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如企业拟进入非成员国市场,则只能通过单一申请方式提交。
此外,各国审查周期存在显著差异。马德里国际注册的审查周期通常为12至18个月,而单一国家申请则因国而异,短则半年(如新加坡),长则2-3年。若企业急于在某一市场获得商标权利,应综合考虑时间成本,选择更高效的申请方式。
P
art.4
权利管理与维护便利性
马德里体系提供集中化的商标管理机制。通过一份申请、一个注册号,企业可在所有指定国统一办理变更、续展等后续程序,极大减轻了管理负担,尤其适合缺乏专业商标管理团队的中小企业。
P
art.5
目标国法律与实践的特殊性
部分国家对商标申请具有特殊要求,例如:
-
美国常因商品描述不规范而发出审查意见,单一申请可提前借助当地律师优化表述,提高注册成功率;
-
通过马德里体系不能同时指定以色列和叙利亚,否则叙利亚会因政治原因而驳回商标申请;
-
菲律宾等国有使用证据提交要求,委托当地代理通过单一申请办理,往往更能保障程序合规与时效性。
P
art.6
其他考量因素
企业还可参考同行企业的布局策略,以及是否需快速获取注册证明用于维权、海关备案等实际需要。值得注意的是,通过马德里体系注册的商标,大部分国家不单独颁发注册证书,仅发出保护通知或默认予以保护,企业在维权时可能需额外申请当地官方证明。
综上,马德里体系与单一申请并无绝对优劣之分,关键在于贴合企业实际需求。建议企业从基础权利状态、预算、海外业务规划、管理能力及目标国法律要求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评估,选择最适合自身的海外商标布局路径,为品牌出海奠定扎实的法律基础。
注释:[1]截止到2025年9月1日数据,来源WIPO官网: https://www.wipo.int/en/web/madrid-system/
作者: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本文转自贸法通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