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时代,中国公司转向全球南方

来源:标普全球(S&P Global);文中数据截至2025年7月
链接:
https://www.spglobal.com/en/research-insights/special-reports/china-inc-heads-to-global-south-in-the-age-of-tariffs

(标普全球发布的思想领导力报告。本报告不构成评级行动,也未经过评级委员会讨论。)
标普全球 2025 年 8 月发布的报告《关税时代,中国公司转向全球南方》(数据截至 2025 年 7 月),系统分析了 2018 年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后,中国企业向 “全球南方” 市场转型的趋势、数据支撑、实践案例及未来影响。以下从八大核心维度,总结报告主要内容与核心观点。
一、趋势背景:关税驱动与市场拉力下的战略转向
1. 核心动因:摆脱对美依赖与追逐增长红利
2018 年美国启动对华加征关税后,中国头部企业面临两大核心诉求:一是销售多元化,降低对美国市场的单一依赖(此前美国是中国重要出口目的地,关税直接冲击出口利润);二是开拓高增长市场,全球南方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高于中国国内及欧美,具备更强的市场潜力。标普全球明确判断,这一 “转向” 并非短期战术调整,而是长期战略选择,未来将持续深化。
2. 趋势本质:从 “货物出口” 到 “本地扎根”
中国企业对全球南方的布局,已从早期 “转口贸易规避关税”,升级为 “本地生产 + 终端市场开发” 的深度参与模式 —— 不仅将商品销往这些地区,更通过投资建设工厂、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融入当地产业链,形成 “贸易 + 投资” 双轮驱动的格局。
二、“全球南方” 的定义:基于地缘与贸易的边界划分
报告强调,“全球南方” 无正式国际定义,其内涵随时代演变,报告基于贸易与投资视角给出明确界定:
- 起源背景
源于冷战时期(1950 年代不结盟运动、1960 年代七十七国集团),旨在团结发展中国家维护共同利益;1980 年《勃兰特报告》提出 “勃兰特线”,为其提供地理可视化边界。 - 范围界定
包含勃兰特线以南的国家,具体覆盖南亚和东南亚、拉丁美洲、中东和非洲、中亚及东欧;排除群体包括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西方阵营”,以及日韩等西方盟友,俄罗斯因位于勃兰特线以北且非不结盟运动成员也被排除。 - 关键属性
中国被明确纳入 “全球南方”,这一身份为中国与其他南方国家的贸易合作提供了天然纽带。
三、贸易数据:中国与全球南方的 “双向激增”
报告用多组核心数据,印证了中国与全球南方贸易的 “量级跃升” 和 “结构重塑”,这是企业转向的核心支撑。
1. 出口规模:远超美欧总和,增速领跑全球
- 总量优势
2024 年中国对全球南方出口额达1.6 万亿美元,较对美国 + 西欧的出口总额(1 万亿美元)高出 50% 以上;仅南亚东南亚(7590 亿美元)、拉丁美洲(2640 亿美元)、中东(2190 亿美元)三个区域的出口,就已超过对美欧出口总和。 - 增速差异
2015-2024 年,中国对全球南方出口翻番,而对美出口仅增长 28%、对西欧增长 58%;近五年(2019-2024)增速更达 65%,是前五年(2015-2019,21%)的 3 倍,关税后增速差距进一步拉大。
2. 进口规模:资源依赖加深,体量碾压美欧
2015-2024 年,中国自全球南方进口额增长 1 倍多,达 1 万亿美元,是自美进口(1650 亿美元)的 6 倍、自西欧进口(2600 亿美元)的 4 倍。进口商品以大宗商品(石油、矿产、农产品)为主,反映中国对全球南方资源供应链的依赖度提升。
3. 占比变化:全球南方成中国贸易 “核心支柱”
- 出口占比
全球南方占中国出口的比重从 2015 年 35% 升至 2024 年 44%;同期美国占比从 18% 降至 15%,西欧维持 14%,美欧合计占比从 32% 降至 29%。 - 顺差贡献
全球南方贡献中国 54% 的全球贸易顺差,远超美国(36%)和西欧(23%),成为中国贸易顺差的第一来源。
4. 贸易重要性:深度嵌入南方国家经济
中国与全球南方前 20 大贸易伙伴的 “贸易额 / GDP 占比” 平均达 19%,意味着这些国家每 100 元 GDP 中,有 19 元与中国贸易相关(如马来西亚 48.2%、阿曼 33.4%),远高于它们与美国的贸易占比(平均仅 10%)。这种 “经济绑定” 保障了中国企业的市场准入,但也存在隐忧 —— 部分南方国家对美也有贸易顺差,地缘紧张时可能面临 “选边站” 压力,且 “南方出口大宗商品、中国出口制成品” 的结构性关系难以短期调整。
四、投资布局:以东南亚为核心,制造业成重点
东南亚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南方最活跃的区域,报告以东南亚为案例,剖析了中国企业的 “本地化投资逻辑”。
1. 投资规模:FDI 四年翻两番,新加坡成枢纽
- 直接投资
过去十年,中国对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四大东南亚贸易伙伴的外国直接投资(FDI)翻两番,从年均 22 亿美元增至 88 亿美元。 - 间接投资
新加坡作为区域金融中心,承接的中国 FDI 增长 4 倍多,达年均 89 亿美元,多数中国企业将新加坡作为东南亚区域总部,辐射周边市场。
2. 投资领域:制造业主导,基建服务配套
- 核心行业
投资集中于消费电子、科技产品、电动汽车(EV) 等高附加值制造业,例如印尼的镍冶炼(服务 EV 电池供应链)、泰国的汽车工厂、马来西亚的电子设备生产。 - 配套支撑
制造业投资带动基础设施(电厂、港口)和服务业(物流、工人培训)投资,形成 “产业 + 配套” 的完整生态。
3. 典型案例:印尼镍产业的 “中国赋能”
印尼政府推动 “矿产加工升级” 和 “EV 产业发展”,中国企业精准契合这一目标:
-
2020 年印尼实施镍矿石出口禁令后,中国企业(青山集团、华友钴业、宁德时代等)投入数十亿美元,建设了印尼 90% 以上的镍冶炼厂和工业园(如青山莫罗瓦里园区)。 -
2024 年印尼获 “一带一路” 93 亿美元投资,成为当年最大单一受益国,其全球镍供应量占比达 45%,从 “镍矿石出口国” 升级为 “EV 电池原材料核心供应国”。 -
风险提示:大型项目存在执行风险(如 PT Gunbuster 镍工业公司案例),需平衡机遇与挑战。
五、战略挑战与市场便利:转型中的 “双刃剑”
中国企业向全球南方多元化布局,既面临陌生环境的挑战,也受益于当地政策的便利,呈现 “机遇与风险并存” 的特征。
1. 三大核心挑战
- 执行风险高
新市场运营环境陌生,易出现 “销售策略失效、合同违约、重谈” 等问题,且多数南方国家法律体系和基础设施不发达,加剧风险。 - 低价竞争担忧
中国在汽车、化工、电气设备等 “产能过热行业” 的企业,被当地担忧 “低价倾销排挤本土企业”,各国监管审查加强,反补贴税、反垄断调查风险上升。 - 地缘政策波动
部分南方国家与美欧有紧密经贸联系,地缘紧张时可能调整对华政策,影响中国企业投资安全。
2. 两大便利条件
- 发展优先于保护
多数南方国家无 “本土冠军企业”(如印尼、泰国),或本土产业为低附加值类型,因此优先 “吸引外资发展经济”,而非 “保护本土企业”,政策更开放。 - 新能源政策红利
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南方国家(尤其南亚东南亚)将 EV 作为重点产业,提供 “购车补贴、关税减免、充电设施支持” 等政策(如泰国东部经济走廊、马来西亚 EV 税收优惠),中国 EV 企业(比亚迪、吉利)直接受益。
3. 数据印证:政策便利推动出口增长
-
2024 年美欧对中国 EV 加征关税后,中国对全球南方汽车出口增长 33%,对其他市场下降 7%;汽车零件出口增长 7.4%,高于其他市场(6.1%)。 -
同期中国对全球南方家电出口增长 22%(其他市场 11%),家电零件出口增长 19%(其他市场 6%)。 -
截至 2024 年,全球南方占中国汽车出口 48%、汽车零件出口 46%,家电出口 43%、家电零件出口 50%,成为与 “其他市场” 同等重要的支柱。
六、行业实践:多领域企业的 “全球南方拓展图谱”
报告通过表格详细列举了工业、汽车、消费品、服务等领域中国头部企业的拓展情况,核心特征如下:
1. 工业类:工程建设 “一带一路” 领跑,机械设备海外占比超 40%
- 工程建设
中信建设(2024 海外合同额 90 亿元,占比 65%)、中国中铁(海外合同额 3120 亿元,占比 10%)聚焦非洲、拉美、亚太,依托 “一带一路” 承接基建项目。 - 机械设备
中联重科(2024 海外销售额 230 亿元,占比 51%)、徐工集团(海外占比 45%)在 140-190 个国家布局,95% 覆盖 “一带一路” 国家,目标将海外占比提升至 60% 以上。 - 建材金属
海螺水泥、华新水泥计划将海外产能翻倍至 5000 万吨,聚焦东南亚、非洲;中信泰富特钢拟在东南亚设厂,新增 300 万吨产能。
2. 汽车及消费品服务类:EV 与零售 “双轮扩张”
- 汽车 EV
长城汽车(2024 海外销售额 810 亿元,占比 40%)、比亚迪(海外占比 29%)目标 2030 年海外销量翻倍,聚焦东南亚、中东、非洲;吉利持股马来西亚宝腾 49.9%,推出本土 EV,支持马来西亚 “2030 年 EV 占比 20%” 目标。 - 零售消费品
名创优品 2024 海外销售额增长 140%,占比 39%,计划五年新增 3000 家海外门店;安踏、小米加速东南亚布局,小米海外销售额占比 42%,计划五年新增 1 万家海外门店。 - 服务出海
美团首次出海,在沙特推出 “Keeta” 配送服务,计划投资 10 亿沙特里亚尔,拓展阿联酋、卡塔尔等中东市场。
七、政府支撑:自贸协定与 “一带一路” 铺路
中国政府通过 “自贸协定(FTA)” 和 “一带一路” 倡议,为企业转向全球南方提供政策支撑,形成 “自上而下” 的战略协同。
1. 自贸协定:关税减免覆盖 90% 以上商品
- 2019-2022 年
新签中毛里求斯、中柬埔寨、中尼加拉瓜等 FTA,升级中智、中巴 FTA,取消 90%-98% 商品关税;2022 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覆盖东盟 10 国 + 中日韩澳新,降低区域贸易壁垒。 - 2024 年
完成中海湾合作委员会(GCC,含沙特、阿联酋等)第 11 轮 FTA 谈判,升级中秘、中新 FTA,对 43 个最不发达国家(含 33 个非洲国家)实行 100% 商品零关税(此前 98%)。 - 2025 年
完成中国 - 东盟 FTA 3.0 版谈判(拟年底签署),取消 53 个建交非洲国家全部税目关税,将 “单边贸易开放” 列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任务。
2. 高层互动与项目支持
2025 年以来,中国最高领导人先后会晤泰国、肯尼亚、巴西总统,访问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签署 30 余项合作协议,覆盖基建、EV、AI、清洁能源;“一带一路” 持续支持基建项目,2024 年印尼、埃及、阿联酋等国获重点投资,保障企业项目落地。
八、未来展望:重塑全球商业秩序,中国成关键参与者
报告核心结论认为,中国企业向全球南方的转型,将推动 **“南南贸易” 成为全球贸易新重心 **,并可能形成新的全球商业秩序:
- 趋势确定性
美国关税的长期不确定性、中国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将持续驱动企业 “向南走”;中国政府 “全球南方崛起是发展的未来” 的定位,与企业战略形成共振,转型不可逆。 - 潜在影响
南南贸易占全球贸易比重将进一步提升,中国跨国公司将从 “区域参与者” 升级为 “全球关键力量”,在 EV、电子、基建等领域主导区域供应链。 - 风险提示
执行风险(项目落地、监管变化)和结构性贸易问题(大宗商品依赖)可能延缓转型速度,需企业与政府协同应对 —— 企业需优化本地化策略,政府需深化与南方国家的政策协调,降低地缘摩擦。
综上,报告通过数据、案例、政策三维度论证:关税时代中国企业转向全球南方,并非简单的 “规避关税”,而是 “市场需求、资源供给、政策支撑” 共同驱动的长期战略,这一趋势不仅将改变中国的外贸投资格局,更将重塑全球贸易的 “南北平衡”,推动南南合作进入新阶段。
本文原载于“信保民工”微信公众号,如有转载或复制请联系“信保民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