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制成诈骗 “帮凶?华人牵线骗走中国企业百万货物!

出口商:汕头某公司
进口商:美国某公司
近年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叠加后疫情时代经济下行,国际贸易风险加剧。
针对美国市场,不法分子常借华人身份搭建“信任桥梁”,冒用知名企业名义诈骗,令中国出口商损失惨重。
案例背景
2019年,汕头某公司经朋友介绍,与自称“美国纽约州某知名贸易公司员工”的华人对接。该华人称纽约公司有大额采购计划,主动提议“可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还给出比市场价高5%的采购单价,这一系列操作,迅速打消了汕头公司顾虑。
一切进展貌似十分顺利,双方以FOB拟定180万美元合同,华人回传加盖“纽约公司名称”印章的合同后,汕头公司45天完成备货,按其指示联系指定船公司出运,发往加州洛杉矶港。然而货物抵达后,付款期已过仍未收到货款,华人彻底失联。
情急之下,汕头公司委托“催全球”调取纽约公司企业信用报告,试图追讨损失,此时骗局才浮出水面。
信用报告揭示风险
“催全球”调取纽约公司官方企业信用报告,并联动美国当地渠道核查,揭露了汕头公司交易前忽视的多重风险:
01企业名称里的“致命标点”信用报告显示,纽约公司注册名称为“XX Trading Co LLC”(无标点),注册地在纽约州曼哈顿,当地渠道调查发现纽约公司无该华人员工记录;且明确“未授权第三方在加州开展采购,近期无180万美元大额采购计划”。
但汕头公司持有的合同印章、提单收货人名称为“XX. Trading Co LLC”(多1个英文句号)。这一微小差异是不法分子的“精心设计”——既视觉相似,又规避“直接伪造”。而美国各州独立的公司注册体系,也为这类 “高仿名称企业” 跨州注册、分别运作提供了空间,让骗局更具迷惑性。
02港口、地址的“逻辑漏洞”信用报告显示,纽约公司主营美国东北部,但汕头公司货物被指定发往加州洛杉矶港,与纽约公司常规业务区域不符。
提单显示,记名收货人联系方式是洛杉矶华人区号码,收货地址为加州某仓库,与纽约公司注册、经营地址无关。
更关键的是,涉案船公司违规操作:依美国《联邦海运法》,记名提单提货需企业文件或授权书,但该船公司仅凭“到货通知书”放货,且未留存提货人信息,给不法分子转移货物可乘之机。
03“高仿公司”的真实身份通过调查“XX.TradingCoLLC”(带句号)的企业信用报告显示,该公司实际注册于加州,2016年成立,注册资本仅5000美元,与纽约公司无股权、人员关联。其预留联系方式与涉案华人一致,注册地址即提单收货地址——不法分子提早注册“高仿公司”骗取货物,转卖牟利。
综上,骗局逻辑清晰:华人身份降低信任门槛→“高单价+信保承诺”诱签→“标点差异”伪造名称→“高仿公司”收货→违规船运转移货物。汕头公司因未事前核查信用报告,错失风险识别时机。
应对建议
近年美国华人冒用第三方名义诈骗案件十分频繁,涉纺织、日用品等行业。此类诈骗核心是“信息差信任陷阱”,企业需建“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风控,重点关注:
01交易前:必做“企业信用核查”,拒绝“口头信任”
• 优先调信用报告:首次合作买方,通过催全球等机构调信用报告,重点核3点:
企业名称(逐字核对标点、大小写)、注册地、经营范围与交易信息是否一致;
对接人是否在授权代表名单,有无采购授权;
企业经营状况(注册资本、营业额、付款记录),避“空壳/高风险企业”。
• 要“双证明文件”:让对接人提供个人身份证明、企业正式授权委托书(含授权范围、有效期,盖公章,可通过信用报告官方电话核实)。“朋友介绍”“网络联系”的买方更需严格执行,不因“华人身份”降低标准。
02签约时:警惕“异常条款”
•拒“无定金+高单价”:不法分子常用“高于市场价的采购价”吸引,且“无定金、货到付款”。企业需理性,同质化行业无“无故高利润”。首次合作定金不低于20%,付款优先选“信用证(L/C)”或“预付款+尾款(T/T)”,避“纯货到付款”。
• 控“贸易术语与物流”:FOB术语下,出口企业指定船公司,不由买方指定。提单选“指示提单”,而非“记名提单”——依美国法律,指示提单需背书提货,企业可控货权;记名提单部分州凭到货通知书即可提货,风险高。
03履约中:监控“物流动态”,及时“止损干预”
•跟踪货物运输:出运后通过船公司官网实时查状态,抵港前7天主动确认“提货要求”,防“无授权提货”。若收货人信息不符,立即要求船公司暂停放货,启动预案。
• 盯付款进度:付款期前10天,主动确认付款安排。对方“拖延/失联”,第一时间联系信用报告中买方官方电话核实,同时咨询催全球或律师,评估法律措施(止付、冻货)。
04事后应对:果断“专业介入”,减损失
•遇诈骗30天内启动流程:
①联系催全球这类专业商账机构或律师,调买方及“假冒公司”信用信息,固定证据(合同、邮件、提单);
②若投信保,向保险报案申请理赔;
③通过美国当地律师向违规船公司追责,同时向海关和边境保护局 (CBP)、联邦贸易委员会 (FTC)举报。
05长期风控:建“客户档案”,定期“复盘”
为客户建专属风控档案,收录信用报告、授权文件等,每6个月更新信用报告排查风险。
每季度复盘过往交易,总结案例优化流程——如某类产品易被骗,可提高定金或加验货环节。
国际贸易是“信任与风险的平衡”,企业信用报告是核心工具。中国出口企业面对海外市场,需弃“侥幸心理”,将“事前风控”融入全流程,方能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