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关注的“第三国转口贸易规避行为”合规管理

一、规避高额关税的第三国转口行为
美国特朗普新政府上台后,推出一系列规模大、范围广、破坏性强的关税政策。美国单方面挑起全球贸易战并将关税工具化、武器化,其霸凌之举逆世界潮流而动,给全球贸易体系带来了广泛冲击,一时间全球经济体均通过不同方式予以反制。
在当前异常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之下,诸多涉外企业倍感焦虑。一些企业询问从国内出口零部件至泰国、越南工厂加工后再出口至美国是否能够被美国海关(CBP)认定为“Made in Thailand 或Made in Vietnam?”;一些企业提出让上游供应商将零部件产品先行出口至海外,企业在海外(如马来西亚或新加坡)建立新公司从事海外制造从而规避关税及未来可能面对的极端贸易措施。究竟这些规避行为是否能够在“合规”的前提下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呢?
二、“洗产地”操作已成过去时
部分企业为规避关税到东南亚等地进行“洗产地”操作,即利用个别国家对货物原产地管理立法不完善的疏漏,通过移除产品标签、更换货物外包装等手段,获得该国原产地认证,进行“洗涤”。然而,在美国长臂管辖执法武器化的今天,美国海关对进口货物的原产地认定不仅仅依据进口国出具的原产地证明,“洗产地”不仅不能够获得当地原产资格,还可能因“规避行为”面临美国海关的高额罚款,甚至刑事处罚。鉴于企业为规避301 条款关税而将生产或组装业务从中国转移至其他国家的做法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建议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调整时应提前了解出口目的地国家的法律法规,对照当地原产地规则和要求,从实际原材料采购、货物加工工序等流程加强对照合规管理,确保业务布局调整后货物能获得当地原产地资格。
三、了解美国现行的原产地法律认定标准
美国现行的标准“非优惠性”原产地规则(不涉及自由贸易协定的情形)指出,对于在多个国家制造或生产,或使用来源于多个国家的组件的商品,其原产地应认定为该商品或投入最后经历“实质性改变”的国家。“实质性改变”指通过制造或生产过程,使产品或组件失去其原有特性,进而形成一种“具有独特名称、特征或用途”的新商品。在实质性改变分析中,核心关注点通常是商品用途或特征的变化,而名称的变化通常不具有决定性。例如,集成电路产品,其前端制造工序在韩国完成,而后端封装工序则在中国大陆进行。由于韩国制造的晶圆已具备完整的集成电路功能,而后续的封装或最终测试未对其产生实质性改变,因此该集成电路的原产地应认定为韩国。目前美国海关倾向于认为,前端工序赋予了集成电路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四、善用美国海关原产地预裁定机制
根据《美国联邦法规》第19卷,任何将向美国出口某种产品的个人或企业均可向美国海关的法规与裁定部(Regulations and Rulings, R&R)申请行政预裁定。执行方式为美国海关接受申请人的书面要求进行行政判定,行政裁定采用信件的方式签发。为了与美国海关的其他裁定相区别,行政裁定又被称为“预裁定”(prospective rulings)。预裁定机制既能满足海关的有效管理及其对相关法律的适用执行,也可以使或将受法律影响的交易主体事前充分了解该交易的后果,是涉外企业判断产品原产地、降低输美货物关税风险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规避商品进入关税区时因原产地问题而产生的高额关税,最大化节省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原产地预裁定机制不仅有助于单笔贸易进口操作的顺利进行,还可以为涉外企业优化产业供应链布局管理提供依据。在全球化的贸易环境中,企业通常依赖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供应商,通过申请预裁定,企业可以明确每个供应环节是否符合原产地特定标准,从而为企业全链条生产和采购决策调整提供有效支持。
本文转自合规观澜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