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2025年破产法案》:有所改革,但存在盲点


印度《2025 年破产与破产法(修正案)法案》(以下简称《法案》)被视为在更快、更高效地解决困境企业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它引入了由债权人发起的破产清算程序,对于某些企业债务人,该程序可在法庭外启动 —— 这一措施旨在避免法庭延误并降低清算成本。《法案》还为集团破产奠定了基础,允许关联公司进行协同程序,并推进了跨境破产框架,以提高印度案件在海外的认可度。
其他修改带来了技术层面的明确性:担保权益现在被明确界定为源于合同协议,而非仅由法律实施产生;印度破产与破产管理局的监管范围将通过对 “服务提供商” 的新定义得到扩展;清算计划将能够拆分并出售复杂企业的特定资产,以实现价值最大化。
然而,法律从业者警告,在立法修饰的背后,《法案》仍未触及一些最顽固的挑战。
在跨境案件方面,卡兰贾瓦拉律师事务所(Karanjawala & Co.)合伙人曼米特・考尔(Manmeet Kaur)认为虽有进展但未彻底解决:“法案努力解决跨境破产问题,但尚未公布全面的制度。” 她还指出,法案明显缺乏解决房地产破产的措施 —— 在这类案件中,延迟的项目可能让数千名购房者陷入困境 —— 并表示《法案》对非正式重组的范围限制较窄,可能会减缓债务回收速度。
集团破产条款虽在原则上受到欢迎,但也只是部分解决方案。SKV 律师事务所(SKV Law Offices)合伙人苏海尔・布坦(Suhael Buttan)表示:“它并未针对房地产项目进行定制,其中一个项目的破产可能危及其他项目。” 他还警告,对第 7 条的修改(一旦确认违约就必须受理案件)移除了 “在‘维达尔巴工业案’中认可的安全阀…… 当时司法裁量权允许考虑特殊情况”。他提醒,没有这一安全阀,原本具有生存能力的公司可能会因短期流动性问题被推入破产境地。
破产法与其他法规之间的冲突仍是另一个未解决的痛点。“鉴于近期司法裁决中《防止洗钱法》(PMLA)与《破产与破产法》(IBC)存在冲突,原本期望能有澄清以消除冲突,并确保资产收购的确定性,不必担心因《防止洗钱法》而被扣押,” 沙杜尔・阿马尔钱德・曼加尔达斯律师事务所(Shardul Amarchand Mangaldas & Co.)全国破产与重组业务主管阿努普・拉瓦特(Anoop Rawat)表示。
清算申请人的资格规则也仍有争议。拉瓦特质疑,对第 29A 条限制的豁免是否适用于新的债权人主导程序,并指出 “考虑到公司治理标准的提高,其严格的适用范围需要重新考量”。
《法案》号称时间线更紧凑,但支撑这些时间线的执行机制却很薄弱。“尽管《法案》规定国家公司法律法庭(NCLT)可仅参考信息公用事业(IU)记录来受理案件,但如果信息公用事业有违约记录,却没有规定自动受理机制,” 西里尔・阿马尔钱德・曼加尔达斯律师事务所(Cyril Amarchand Mangaldas)合伙人马达夫・卡诺里亚(Madhav Kanoria)表示,“推定受理机制本可以使程序自动化并节省时间。”
对于运营债权人 —— 常被忽视的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 —— 改革几乎没有带来安慰。“他们仍然感到被边缘化,” 辛格尼亚律师事务所(Singhania & Co.)管理合伙人罗希特・贾恩(Rohit Jain)表示,他提到 “估值方法不透明、执行工具不足”,以及缺乏 “强制性快速审理庭” 或 “对拖延程序的相关方的处罚”。甚至印度竞争委员会的批准仍是 “关键瓶颈”,延长了本已缓慢的程序。
此外还有案件积压问题。尽管国家公司法律法庭和国家公司法律上诉法庭(NCLAT)的案卷堆积如山,但《法案》并未包含扩大容量或进行结构重组的计划。甘地律师事务所(Gandhi Law Associates)合伙人拉希尔・帕特尔(Raheel Patel)认为,这显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缺陷:该立法 “低估了受理和计划批准阶段的容量与问责制的重要性,将关键细节推迟到未来的法规中,且未解决多个有争议的司法问题”。
目前来看,改革为债权人提供了更有力的工具和一定的程序明确性。但如果不解决执行漏洞、法庭容量以及特定行业的复杂性,新框架可能只会加速简单案件的处理,而复杂案件仍将陷入与以往相同的僵局。
本文原载于“信保民工”微信公众号,如有转载或复制请联系“信保民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