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注册+快速破产?仅1名员工的新公司,这样骗走85000美元货物!

出口商:青岛某公司
进口商:荷兰某公司
案例背景
2020年,青岛某外贸公司在广交会上结识了一家来自荷兰的贸易公司。对方自称是欧洲市场的专业采购商,拥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和良好的商业信誉。在短暂的洽谈后,双方迅速签订了一笔价值85000美元的订单,双方约定“货物到港预付5000美元提货,余款7天内付清”。
青岛公司按期完成了生产并发货,货物顺利抵达荷兰港口。荷兰公司在支付5000美元后,迅速清关提货。然而,到了应付款日,青岛公司却迟迟未收到余款。多次催款后,荷兰公司仅回复“正在出差,稍后会安排付款”,随后便彻底失联。
面对突如其来的“失联”,青岛公司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联系催全球调取对方的企业信用报告,并委托当地渠道进行实地调查,试图追回货款。
信用报告揭示风险
催全球迅速调取了荷兰公司的信用报告,并委托当地渠道进行实地核查。调查结果令人震惊:
01
公司已被法院宣布破产
通过荷兰法院的公开记录,渠道确认该公司已于2020年8月被正式宣告破产。在青岛公司的授权下,我司成功帮其登记了80000美元的债权,但该公司总资产仅为22308.7欧元,而已登记的债权总额高达368304.05欧元,资产远远无法覆盖债务,青岛公司面临极高的坏账风险。
02
公司成立时间短
该公司成立时间距离签订合同仅两个月,且公司仅有一名员工——即股东本人。这种“空壳公司”模式在外贸欺诈中极为常见,通常用于短期内快速骗取货物后迅速破产或注销,规避法律责任。
03
股东身份复杂
该公司股东为希腊籍,却在荷兰注册公司,且无任何实际经营痕迹。这种“跨国注册、无实质经营”的模式,极可能是为了掩盖真实身份,规避法律追责。
04
资金规模存疑
信用报告进一步显示,该公司无固定资产、无银行信贷记录、无稳定员工结构,甚至连官方网站都未注册。这些信号本应引起出口商的警觉,但由于青岛公司在交易前未进行充分的资信调查,最终陷入骗局。
应对建议
本案虽发生在2020年,但其暴露出的风控漏洞,在外贸交易中至今仍屡见不鲜。以下是针对出口企业的三点建议,帮助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有效识别风险、规避损失:
01
交易前:
建立“资信调查”前置机制
在与任何新买方建立合作关系前,企业应将“调取信用报告”作为标准流程。重点关注以下信息:
- 公司成立时间:如成立时间不足一年,需格外警惕;
- 股东结构及背景:是否存在跨国注册、股东频繁变更等异常;
- 财务状况:是否有固定资产、是否负债过高;
- 涉诉记录:是否曾有拖欠货款、破产清算等历史;
- 经营地址与网站信息:是否真实存在,是否与注册信息一致。
通过专业机构如催全球获取的信用报告,不仅能揭示买方真实实力,还能为企业提供合理的赊销额度建议,帮助企业控制交易规模。
02
交易中:
动态监控买方信用变化
即便交易已开始,也不能放松对买方信用的监控。建议企业建立“动态信用档案”,定期(如每季度)复查买方信用报告,重点关注以下变化:
- 付款是否延迟:如首次出现延迟,需立即预警;
- 财务指标恶化:如资产负债率上升、现金流紧张;
- 涉诉信息新增:如被其他供应商起诉、被法院查封资产;
- 股东或高管变更:可能意味着公司战略或经营状况发生重大变化。
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如暂停发货、要求预付款、调整付款方式等,避免损失扩大。
03
拖欠后:
快速响应,积极减损
一旦发生拖欠或拒付,企业应第一时间启动催收程序。根据催全球的统计数据,越早介入催收,追回欠款的成功率越高。
同时,企业应积极配合催收机构提供以下材料:
- 合同、发票、提单等交易单据;
- 双方往来邮件、聊天记录;
- 买方付款记录及违约证据;
- 信用报告及破产登记证明(如有)。
如货物尚未被提走,企业应尽快通过法律手段主张货权,尝试转卖或退运,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例如企业可以通过控制提单,将货物转卖第三方,避免全额损失。
结语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短期注册、快速诈骗、破产清算”的外贸骗局,其背后暴露出的风控缺失值得每一家出口企业深思。
在国际贸易中,信用报告不仅是了解买方资信的工具,更是企业决策的依据、催收的证据、风控的基石。
在全球贸易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企业唯有将风控前置、动态监控、快速响应三者结合,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