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账未付又来骗单?出口商如何“反杀”!

出口商:广东某公司
进口商:印度某公司
案例背景
· 前期合作奠定信任基础
广东某照明设备出口企业长期从事照明产品的出口业务,在拓展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与多家印度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一家印度贸易公司在过去的合作中,有过多次小额订单交易,且付款较为及时,这使得广东公司对其建立了一定的信任。
· 大额订单打破合作常规
后续印度公司向广东公司下了一笔价值50万美元的照明灯具订单,预付30%,70%尾款货物到港后支付,这一订单金额相较于以往的小额订单有了大幅提升。基于之前建立的信任,广东公司在接到订单后,按照惯例开始安排生产和出货。
· 到货后买家拖欠尾款
但当货物抵达印度港口后,印度公司却以各种理由拖延付款,先是声称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希望广东公司能给予一定的宽限期,随后又提出部分产品存在质量问题,要求扣除部分货款作为补偿。.
· 买家推诿拒提供质量问题证明
广东公司要求对方提供检验报告,印度公司先是声称报告在第三方机构尚未取回,后又以负责人出差、系统故障无法调取等理由推诿,始终拒绝提供任何书面证明材料。但此时货物已在印度港口,广东公司处于被动局面,剩余尾款一直拖欠未付。
· 新订单诱惑下的两难抉择
就在广东公司为这笔未收回的货款头疼不已时,印度公司又再次向广东公司下达了一笔新的订单,金额为60万美元,并表示这批货物到港后,与上批货物尾款一并结清。面对这“一单未付,一单又来”的情况,广东公司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新订单金额诱人,放弃实在可惜;另一方面,前一笔订单的欠款尚未收回,担心再次陷入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广东公司决定寻求专业的帮助,通过第三方机构——催全球调取印度公司的企业信用报告,以评估该公司的信用状况和此次交易的风险。
信用报告揭示风险
催全球在接到广东公司的委托后,迅速开展工作,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印度公司的相关信息,并出具了详细的企业信用报告。经过广东公司仔细剖析信用报告后,发现了几处不容小觑的风险点:
01
财务状况不佳
从信用报告中给出的印度公司近两年财务数据来看,该公司的营业收入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大幅增加,这意味着公司的资金回笼速度变慢,财务状况不容乐观。进一步分析其资产负债表,发现公司的负债水平较高,资产负债率超过了行业警戒线,这表明公司的偿债能力较弱,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
公司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均低于正常水平,这说明在面临短期债务时,公司可能无法及时足额地偿还,一旦资金链断裂,极有可能导致公司破产清算,广东公司的货款收回将变得更加困难。
02
商业信誉严重透支
印度公司在过去12个月内,对5家不同供应商存在恶意拖延付款的行为,其中2起纠纷已通过国际商事调解机构介入才得以解决。这些诉讼案件表明,该公司在商业活动中频繁出现违约行为,不仅对合作方的利益造成了损害,也反映出公司的经营管理存在严重问题。
且一旦这些诉讼案件的判决结果对印度公司不利,可能会导致公司的资产被冻结或强制执行,进一步影响其支付能力,广东公司的新订单货款也将面临无法收回的风险。
03
经营稳定性存疑
深度调查显示,印度公司核心管理层在过去半年内发生重大人事变动,技术、采购等关键部门负责人集体离职。同时,公司主要生产基地因环保合规问题被当地政府责令限期整改,生产经营活动面临停滞风险。在内部管理混乱、外部监管施压的双重冲击下,其履约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案件结果
鉴于信用报告揭示的重重风险,广东公司迅速调整策略,要求对方提供银行保函或第三方担保机构的担保函。一旦印度公司违约,广东公司可凭担保函向银行或第三方机构索赔,进一步保障货款安全。
印度公司对新策略表达强烈不满,面对广东公司坚决的态度,逐渐失联。广东公司当机立断,暂停第二批货物的发出,并委托催全球平台介入追讨。通过专业的追讨,广东公司成功规避了潜在损失,及时止损。
应对建议
从该案例可见,企业信用报告在国际贸易风险识别与规避中作用关键。广东公司通过调取信用报告,及时发现印度公司的风险点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了损失扩大。
对广大外贸企业而言,规避信用风险需注意:
01
重视信用调查
与海外买家合作前,利用第三方信用报告全面了解其财务、交易记录、法律纠纷和市场声誉,交易中持续监控信用变化,及时应对新风险。
02
控制订单规模
对信用不明或有风险的买家,首次合作控制订单规模,通过小批量交易测试其信誉和支付能力,再逐步调整合作规模。
03
细化合同条款
明确违约责任和赔偿条款,确保违约时能迅速采取法律行动,条款需详细具体,避免歧义,充分考虑可能的风险并约定解决办法。
04
利用政策性保险工具
购买出口信用保险、办理保理业务等,在买家违约时获得赔偿或提前收回货款,转移信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