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全球-GlobalDebtCollectionService全球账款催收专家

国有基金投资丨格兰德旗下商账催收服务平台

全球应收账款法律服务网

公共服务平台

官方热线:18561580796
QQ:2461438308
微信:gladtrust2006
催全球 >  外贸资讯 > 
外贸进出口企业如何应对海外诉讼

外贸进出口企业如何应对海外诉讼

干货工具
2025-08-28

随着中国外贸的不断发展,中国进出口企业与海外客户/供应商发生纠纷的概率也在上升。部分境外客户/供应商可能会选择在其本国提起诉讼,这对出口企业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很多企业一旦收到境外诉讼通知,往往有两个极端,一是非常焦虑和恐慌,另外一个是完全不关注。但实际上,海外诉讼是否应当关注并参与,有一套系统的方法。笔者将从三个关键方面,帮助中国进出口商理清思路,合理应对。

 

 

一、确认合同的管辖约定

通常情况下,贸易合同中的约定主要有几类:

  • 一是约定由中国或境外某地法院管辖;

  • 二是提交给中国仲裁机构,例如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CIETAC);

  • 三是约定由境外仲裁机构来处理,比如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SIAC);

  • 四是完全没有约定。不同情况对应的处理方式也会完全不同

如果合同中已经明确写明争议应由中国法院或仲裁机构管辖,那么当对方绕过约定,在其本国法院起诉时,就存在违反管辖协议的可能。在这种情形下,中国出口商完全可以采取程序性抗辩,主张境外法院没有管辖权。这种抗辩往往比进入案件实质审理要轻松得多,也能有效降低败诉风险。

需要特别提醒出口商的是:不要低估争议解决条款的重要性很多企业在签合同时关注点都在价格、交期、付款条件,却对管辖和仲裁约定一带而过。一旦出现纠纷,如果条款没有写清楚,企业就可能被动卷入境外诉讼,承担高昂的律师费、翻译费,甚至差旅成本。换句话说,事前忽视一个小条款,事后可能要付出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代价来补救。

 

二、判断判决能否在中国落地执行

即使对方在境外起诉并获得判决,核心问题是:这个判决能否在中国被承认和执行?

1、是否有双边条约或多边公约

  • 中国与部分国家(如法国、西班牙、新加坡等)签订过互认和执行民商事判决的条约。

  • 如果对方所在国在条约范围内,判决就可能在中国得到承认和执行,对出口企业构成威胁。

2、是否存在互惠先例

即便没有条约,如果中国法院曾经承认过该国的判决,或该国法院承认过中国的判决,也可能形成互惠基础。

3、是否涉及境外资产

  • 如果企业在对方所在国没有资产,即便对方胜诉,执行难度也很大。

  • 相反,如果企业在该国有公司、账户或其他资产,则必须严肃对待。

结论:如果该国判决在中国或企业资产所在地无法执行,风险相对可控;但若存在条约、互惠先例或境外资产,则应当高度重视,避免因疏忽带来严重损失。

 

三、决定是否以及如何应诉

结合前两步的判断,企业要制定清晰的应诉策略。常见有三种情况:

1、程序性抗辩

  • 如果境外法院没有管辖权,出口商可以选择仅就程序问题应诉,而无需进入案件实体。

  • 这种方式成本较低,也能有效拖延或中止案件进程。

2、实体性答辩

  • 如果存在执行风险(有条约、互惠先例、境外资产),就必须正面迎战。

  • 企业需要准备完整的证据链,包括合同、付款凭证、发货记录、沟通往来等,证明自己履行了义务,或对方存在违约。

3、不应诉的情形

  • 如果确认判决无法在中国或其他资产所在国落地,即便败诉也无法执行,企业可以选择不应诉,节省时间和费用。

  • 但要谨慎评估,避免因误判造成资产被执行。

     

结语

境外诉讼对出口企业来说,确实是一个棘手问题。但通过合同条款检查、判决执行力评估、合理应诉策略三步,企业完全可以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慌乱。

更重要的是,在日常合同签订和业务合作中,出口商要提前规划好争议解决方式和资产布局,把潜在的风险降到最低。

作者:

兰迪周誓超律师团队

周誓超,上海兰迪(深圳)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高级合伙人;

赵雅芳,兰迪国际投资与贸易部律师;执业领域:国际贸易、涉外民商事诉讼与仲裁、企业合规

 

(来源:涉外律师说)

本文转自贸法通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企业信用管理行业经验、相关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及时联系催全球,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