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即将退出代价高昂的外汇保值存款计划——对中国出口商的影响


Ekathimerini援引路透社2025 年 8 月 9 日报道,土耳其即将终止一项保护存款免受货币贬值影响的计划,据估计该计划已耗费 600 亿美元。这是该国放弃非正统经济政策的又一步骤,正是这些政策在几年前引发了里拉危机。
土耳其官员表示,2021 年底推出的外汇保值存款计划(KKM)将在 2025 年底前终止,不过许多银行家认为退出可能会更早。
该计划覆盖的存款规模已从峰值时的 1400 亿美元缩水至仅 118 亿美元,在土耳其 1.3 万亿美元的经济体量背景下,这一数字如今被认为微不足道。
退出外汇保值存款计划的进程比市场最初预期的要快得多。
根据该计划,个人和企业可以将里拉存入特殊账户,这些账户可免受汇率损失的影响。
2021 年里拉对美元贬值 44%,2022 年贬值 29%,2023 年贬值 37%,去年贬值 16%。
对中国出口商的影响——信保民工分析
外汇保值存款计划(KKM)的退出可能从汇率波动、美元流动性、成本压力等多个维度,对土耳其进口商用美元向中国供应商付款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主要风险和影响如下:
1.里拉贬值压力加剧,美元兑换成本上升
KKM 计划的核心是为里拉存款提供汇率损失保护,其退出意味着储户(包括企业和个人)持有的里拉将直接暴露于汇率波动风险中。为规避风险,市场可能出现更强烈的 “美元化” 倾向 —— 储户更倾向于将里拉兑换为美元,导致里拉需求下降、美元需求激增,进一步推高里拉对美元的贬值幅度。
对土耳其进口商而言,这意味着需要用更多的里拉兑换等额美元才能支付给中国供应商。例如,若里拉对美元贬值 10%,进口商兑换 100 万美元需多支付 10% 的里拉,直接增加付款成本,挤压利润空间。对于长期依赖进口的行业(如制造业原材料、消费品等),这种成本上升可能迫使进口商减少订单或与中国供应商协商提价,甚至面临违约风险。
2.美元流动性收紧,获取美元难度增加
KKM 退出后,储户从里拉账户提取资金并兑换为美元的行为可能加剧市场对美元的争夺。土耳其央行的外汇储备本就有限,若美元需求集中释放,可能导致银行体系内美元流动性紧张 —— 进口商通过银行兑换美元时,可能面临额度限制、审批延迟等问题,甚至无法及时获得足够美元完成对中国供应商的付款。
这种 “美元荒” 可能导致付款周期拉长,影响中国供应商的资金周转,进而可能引发双方合作信任危机(如中国供应商要求预付更多款项、缩短账期等)。
3.通胀压力传导,进口商财务稳定性受冲击
里拉贬值会直接推高进口商品的成本(以里拉计价),而土耳其经济对进口依赖度较高(尤其是能源、工业原材料等),这将进一步加剧国内通胀。若通胀持续高企,土耳其进口商的运营成本(如劳动力、本地采购等)会同步上升,导致整体财务压力增大。
对于资金链较脆弱的中小进口商,可能因 “汇率成本 + 运营成本” 双重挤压而陷入流动性困境,甚至无法履行对中国供应商的付款义务,增加坏账风险。
4.市场预期波动,付款规划难度加大
KKM 退出过程中,市场对土耳其经济政策稳定性、汇率走势的预期可能出现分歧,导致里拉汇率短期波动加剧(如单日贬值幅度扩大)。这种不确定性会让进口商难以提前规划付款节奏:若提前兑换美元,可能因里拉短期升值而承担汇兑损失;若推迟兑换,则可能因里拉进一步贬值而支付更高成本。
这种 “两难” 可能导致进口商与中国供应商的付款约定频繁变更,影响合作效率。总之,KKM 计划的退出本质上是土耳其减少对汇率的 “非市场化干预”,但短期内可能通过里拉贬值、美元流动性收紧、通胀传导等路径,增加土耳其进口商用美元支付中国供应商的成本与不确定性。对于中国供应商而言,可能需要更谨慎评估土耳其客户的信用风险,适当调整付款条件(如增加预付款比例、采用更灵活的结算货币等)以应对潜在波动,并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进行风险保障。
此外,如果双方通过人民币结算,一方面,如果人民币对里拉汇率相对稳定(或波动小于美元对里拉),进口商的成本可预测性更强,因汇率波动导致的 “突然无力付款” 风险可能降低,从而间接缓解信用风险,减少美元汇率波动对进口商偿付能力的冲击。另一方面,人民币结算可减少土耳其进口商对美元的依赖,可以提升结算便利性,减少中间环节风险。
然而,进口商信用风险的核心仍取决于其自身的偿付意愿和能力以及宏观经济环境,与结算货币本身无直接关联。而在土耳其的外汇储备中,人民币占比相对较低,进口商若需用人民币付款,可能需要通过外汇市场兑换、双边贸易融资等渠道获取。若人民币在土耳其的流动性不足、兑换成本较高,可能导致进口商付款延迟甚至无法足额支付,反而间接增加信用风险。
本文原载于“信保民工”微信公众号,如有转载或复制请联系“信保民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