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征信行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越南的征信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最初由国家银行推动建立,以集中管理信贷数据为核心,逐渐覆盖银行、微型金融和消费信贷等领域。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兴起和普惠金融需求增加,信用信息服务不断多元化,本土评级机构相继出现,监管也在强化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使这一行业正迈向规范化与市场化的新阶段。
越南的信用报告与信用评级行业有几个重要制度与政策里程碑:
2007年,越南国家银行(State Bank of Vietnam,SBV )发布《第51/2007/QD-NHNN决议》,规范信用信息活动,包括信用机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报告信用信息以及信用信息的使用规则。
随着信用金融业务的扩大,越南国家银行发布过多轮行业性规章,明确什么样的信息可以被征信机构收集,哪些实体可以访问信用报告产品。比如根据信用机构法令与银行监管条例,信用信息收集包括借款人身份、信用历史、分期付款历史、违约记录、担保信息等。
2023年,越南国家银行发布了新的《2023年通告第15号》(Circular 15/2023/TT-NHNN),自2025年1月1日生效,加强信用信息活动的规定。通告明确国家银行(SBV)及信用机构/微型金融机构/人民信用基金等,需按周期向国家信用信息中心(CIC)报告信用数据;同时规定借款人的信用信息产品提供对象(包括借款人自身、信用机构、国家机关等)以及数据使用、准确性、时效性、隐私保护的原则。
2024年1月,越南通过了新的《信用机构法》(Law on Credit Institutions No.32/2024/QH15),自2024年7月1日起生效。这部法律替代了2010年及其后修订版本。其目的包括提升银行和信贷机构的透明度、稳健性及监管效率。
这些制度累积为越南信用报告行业建立了法律基础,也明确了行业参与者、信用数据内容、报告义务和监管边界。
在越南,有几类机构参与企业或信用风险报告、信用评级与征信信息服务:
-
国家信用信息中心(Credit Information Center,CIC):由国家银行设立,是国家级的信用信息数据库中心。银行、信用机构、微型金融机构和人民信用基金等都需向其定期报送信用信息。CIC是核心公共征信机构。
-
信用评级服务企业:越南财政部依据Decree 88/2014/ND-CP(2014年规定信用评级服务的法令)授权若干企业开展信用评级业务。到2024年末,已有五家企业(Saigon Ratings, FiinRatings, VIS Rating, S&I Ratings, Thien Minh Ratings)获得信用评级资格证书,这些评级机构为企业发债、资本市场提供信用评估支持。
-
银行与金融机构(Credit Institutions /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 People’s Credit Funds ):作为信用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它们是信用信息活动的重要环节。他们既要上报数据,也要通过信用报告评估申请贷款企业或个人的还款能力与风险。
-
报告覆盖率与数据库扩容
国家信用信息中心(CIC)持续扩大征信数据库的覆盖面。2024年,新增加了数百万条借款人记录;信用报告的使用次数也大幅增长,包括信用机构、监管部门、借款人本身等各方均在使用这些信息。数据库容量也在扩展。
-
费用下降与产品多样化
CIC在 2024 年降低了部分信用报告产品的价格,并减少对表现良好机构的服务费用。此外,信用信息产品种类正在扩展,以满足不同用户(监管机关、贷款机构、借款人等)的需求。
-
重视数据质量与隐私保护
越南在新的通告中强调信用信息活动必须遵守个人数据保护法相关规定,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不扭曲借款人或相关方的信息。相关法律与条例也规定,“负面信息”使用有时限、使用者权利等。
-
信用评级市场的发展
随着越南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发展,对信用评级的需求不断增长。评级机构凭借合规资质,为投资者与发行人双方提供风控与透明度服务。
-
消费信贷与替代金融贷款扩张
消费信贷、分期付款(BNPL)和非传统金融渠道在越南增长快速。在城市化和数字化推动下,金融科技与消费金融服务获得更大用户基础。虽然这些业务更多涉及个人信贷,但也对信用报告机构的数据提供与信用风险评估提出了新需求。
越南信用报告与评级行业虽发展迅速,但仍存在若干风险与挑战:
-
数据报送完整性与时效性不一
虽然监管要求银行等机构定期上报,但在实践中,不同类型机构(微型金融、人民信用基金等)报送频率或质量可能存在差异;有些数据可能滞后或缺失,这会影响信用报告的准确性。
-
隐私与数据安全风险
随着信用报告系统涵盖的信息越来越广,个人借款人或企业的敏感信息(身份、资产、财务历史、交易信息等)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任何数据泄露或网络攻击都可能对信用机构和用户造成重大信任与法律风险。
-
制度与法律框架还在完善中
尽管通告与法律正在不断更新,但实际操作与监管能否跟上、标准是否统一、执行是否一致仍是挑战。例如,跨机构的数据共享、数据标准化、报告格式与评分模型的透明度等方面还待加强。
-
信用评级可得性与成本
对于中小企业、初创企业或者非传统行业参与者,获得评级或信用报告可能因为成本、资料要求、行业认知度低等原因存在门槛。
越南的企业信用报告与评级行业正处于一个成长与转型的关键阶段。国家层面已搭建了法律与制度框架,CIC与银行、评级机构等主要参与者也在逐步提升数据覆盖、服务种类与报告质量。与此同时,隐私保护、数据共享、负面记录、公平性与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等问题仍然需要关注。
对于越南的企业、金融机构或潜在投资者来说,理解信用报告行业的制度环境和风险特性,是评估信用关系、控制风险与把握机会的关键。未来行业若能在规范与创新中取得平衡,越南信用报告市场仍有很大上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