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货币秩序:本币结算在全球贸易中的实际应用

作者:凯泽・纳瓦布(Qaiser Nawab),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倡议(BRISD)主席
日期:2025 年 9 月 18 日 18:21
来源:AnewZ.tv
https://anewz.tv/opinion/news/13279/the-emerging-currency-order-practical-use-of-local-currency-settlements-in-global-trade/news

AnewZ 评论版块为独立观点提供平台,旨在分享专家对全球及地区议题的见解。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 AnewZ 的官方立场。
全球金融正迈入新纪元。受政治冲突与金融制裁影响,各国纷纷寻求替代方案,美元长期以来的主导地位正显现出松动迹象。
世界需要一个多极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增强韧性、维护稳定 —— 换言之,不应由单一货币单方面主导。近期迹象表明,这一愿景正逐步成型:受美国贸易政策波动冲击的投资者,正被迫寻求美元资产以外的替代选择。
例如,包括标准银行(Standard Bank)和第一阿布扎比银行(First Abu Dhabi Bank)在内的 6 家主要银行,近期已同意使用中国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进行国际结算。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替代方案,CIPS 正成为全球支付领域的关键基础设施。
中资银行的跨境人民币业务量大幅增长。在 64 个国家设有 543 家海外分支机构的中国银行表示,其中 80% 的分支机构已提供人民币服务;2024 年,其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突破 43 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35%。这些并非单纯的内部数据:外国借款人和政府正越来越多地接受中资贷款。例如,在文莱穆阿拉港项目中,中国银行提供了人民币与文莱元的双币种融资,帮助当地企业管理汇率风险并完成基建项目。同样,2025 年 5 月,中国与巴西的新货币协议正式生效:中国工商银行(ICBC)完成了中国首笔全额交割型人民币对巴西雷亚尔远期交易,为企业提供了直接对冲这两种货币波动的工具。
在全球支付体系中,人民币的使用量稳步上升:截至 2025 年年中,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六大活跃跨境支付货币。更重要的是质的转变: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对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的接受度日益提高。在金砖国家(BRICS)及其他地区,卢布、兰特、雷亚尔、卢比正与人民币协同使用,东盟(ASEAN)国家则在交易中换用泰铢和林吉特。甚至非洲进出口银行(Afreximbank)等非洲机构也在推动以本币开具发票。这些案例表明,人民币已不再是孤立的存在,正成为更广泛的多币种结算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各国对金融主权的追求。西方对俄罗斯、伊朗等国实施的制裁暴露了体系漏洞:银行家们警告,传统美元支付渠道可能被政治化,并被武器化为制裁工具。
中国还将其货币战略与前沿技术相结合,数字人民币(e-CNY)是其中的核心举措。上海国际数字人民币中心将助力协调人民币的海外使用。由中国数字货币研究所主导的 “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试点项目显示,跨境央行数字货币转账可在数秒内完成,且成本极低。2024 年年中腾讯(Tencent)参与该项目,展示了新支付网络如何安全连接多种货币。
与此同时,中国正扩大人民币官方交易场所:上海和广东已宣布为外国投资者设立交易所和债券市场,中国人民银行还与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泰国等开展试点,简化人民币在旅游、电子商务和金融领域的使用。每一步举措都在深化人民币的影响力。分析师指出,尽管资本管制尚未完全放开,但中国政府的策略是先深化货币的实际使用,再推进市场全面开放。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字人民币既是新兴货币秩序的象征,也是其实现工具。
多极化货币体系的兴起具有广泛影响。首先,它有望削弱美元的垄断地位。随着更多国家能够在美元体系外开展贸易,基于美元的制裁所产生的政治杠杆将被削弱。对于巴基斯坦等国家而言,新秩序带来了潜在利好。巴基斯坦已在使用中巴货币互换等机制,深化人民币融合或有助于降低中巴经济走廊(CPEC)项目及双边贸易中的汇率风险。更广泛地看,发展中国家有望实现更多本币结算的贸易往来,这将提高出口的可预测性,同时降低进入中国及其他亚洲市场的货币兑换成本。
本文原载于“信保民工”微信公众号,如有转载或复制请联系“信保民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