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全球-GlobalDebtCollectionService全球账款催收专家

国有基金投资丨格兰德旗下商账催收服务平台

全球应收账款法律服务网

公共服务平台

官方热线:18561580796
QQ:2461438308
微信:gladtrust2006
催全球 >  外贸资讯 > 
货币贬值,消费不足!日本宣布17万亿本币经济刺激计划

货币贬值,消费不足!日本宣布17万亿本币经济刺激计划

外贸资讯
2023-11-08
近日,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政府临时内阁会议当天通过一项新经济政策。

内容包括暂时性的所得税减税、补助金发放、延长能源价格补助等,总规模超过17万亿日元。这些措施旨在应对不断上涨的物价和其对日本家庭的压力。

日本宣布经济刺激计划

据悉,日本经济刺激计划的核心内容是,最早从明年6月开始,政府将暂时减免固定所得税和居民税,共计超过3万亿日元。

政府计划一次性分别将个人所得税和居民税下调3万日元和1万日元。低收入家庭将获得7万日元。

此外,经济刺激计划还将延长发放补贴至2024年4月底,来抑制油价和水电费支出。

作为新经济政策的重要支撑,日本政府计划制定本年度财政补充预算案,总规模约为37.4万亿日元,其中一般会计总额约为13.1万亿日元。

该经济措施由5大支柱组成。分别是保护国民生活免受高物价影响;持续提高工资、提高收入和实现地方经济增长。

促进国内投资;克服人口减少以及确保国民的安全和安心。

岸田表示“在明年的春斗(春季劳资谈判)之前,我将带头推动工资上涨幅度超过今年”。提高劳动者工资的企业能享受的税收优惠和补贴将进一步扩充。

同时他强调,“这是旨在彻底摆脱通缩的经济对策”。

日前,据官方数据显示,日本9月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8%,较8月3.1%的涨幅有所下降,但高于市场预测中值2.7%。

但物价上涨的局面也并非日本所期待的“需求拉动型通胀”,而是“成本推动型通胀”。

日本经济陷入低迷

近日,据CNBC消息,日本央行“必须取消”负利率,并预测日本央行将在2024年1月采取政策举措。

随后,日本央行在召开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决定,将长期利率控制目标上限从0.5%调整为1%,并允许事实上一定程度超过1%。

自去年年底开始,为应对日元贬值压力,日本央行逐步放宽长期利率控制目标,将其上限由0.25%逐步扩大至1%。

此前,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提高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是适当的办法。

目前,高通胀、货币贬值正困扰着日本经济。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曾提出“通过提高工资增加财富、依靠中小企业拉动出口、‘智慧’是创造财富的宝库”这“新三支箭”,试图刺激经济增长。

然而,尽管三箭齐发,日本经济却并未真正走出低迷窘境。
一方面,日本受限于土地不足、自然资源匮乏等“先天条件”。

另一方面少子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严重,又进一步导致日本国内劳动力及消费不足,致使经济持续下滑。

德日经济出现大反转

此前,国际货币基金预测显示,日本今年的名义GDP预计将为4.23万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2%。

而德国则为4.43万亿美元,增长8.4%,这将令德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这是自1968年日本经济总量超越当时的西德以来,日德两国的排名首次发生逆转。

不仅如此,日本经济在未来还可能会被印度、韩国超过。

对此,IMF表示,尽管日本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略有上升。但在未来几年,日本的经济排名可能会进一步下滑。

此外,IMF还进一步预测,日本将在2026年至2028年间退至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对于这一预测,日本共同社认为,日元贬值是导致日本名义GDP今年被德国超越的一大原因。彭博社分析称,日元疲软很大程度上又是由央行间货币政策的差异造成的。

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大幅上调利率以应对通胀,而日本央行则保持刺激模式,希望在多年的通货紧缩后促进物价增长。

市场预计,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在即将举行的会议上将维持利率不变,但借贷成本在更长的时间内会保持较高水平,这可能会继续对日元构成压力。

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日本经济增长乏力也是导致日本排名面临下滑的重要因素。

针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日德排名将发生逆转,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表示,日本经济增长乏力是一个事实,需要通过创新去推动经济发展、提高收入。

同时日媒坦言,GDP受汇率影响较大,实际排名将受到年底之前的汇率动向影响,但日本的经济低增长已是长期持续现象。

经济规模与国际影响力挂钩,一旦被德国赶超,日本的存在感将进一步下降。

“日本的增长潜力确实已经落后,而且仍然低迷。我们希望夺回过去二三十年来失去的土地。”在被问及对IMF预测的态度时,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西村康稔此前回应道。

本文转自环球慧思外贸资讯,其综合整理自环球时报、券商中国、日经中文网、凤凰网财经等,转载请注明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企业信用管理行业经验、相关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及时联系催全球,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