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供应链韧性”一揽子政策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在后疫情时代,欧盟立法政策频繁提及“供应链韧性”(supply chain resilience)这一概念。例如,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提出了在关键原材料领域的产业链本土化目标;《5G网络安全工具箱》建议成员国限制或禁止高风险供应商参与5G网络设施建设;《净零工业法案》要求采购方在涉及关键净零技术的公共采购项目中评估供应链的可持续性和韧性。
强调“供应链韧性”之所以成为欧盟经济政策的核心,主要基于两层背景:一方面,在新冠疫情、俄乌冲突、中东局势等事件的冲击下,欧盟供应链中断的频率和风险上升,关键原材料和产品高度依赖进口的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由于本土创新和制造产能疲软,欧盟在绿色和数字转型的过程中面临重重阻力,尤其是与中美两国相比缺乏竞争力。[1]在外部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内部绿色和数字转型受阻的背景下,欧盟以强调“供应链韧性”为抓手制定了一系列贸易和产业政策(以下简称“供应链政策”),辐射关键原材料、清洁能源、数字产业、医疗等多个领域。
针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及应对建议
随着特朗普政府陆续出台新政,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和中欧关系可能发生持续变化。尽管如此,从欧盟现有的供应链政策和监管趋势来看,中国企业在对欧出口、赴欧投资方面仍将面临严苛的挑战。在关键原材料、太阳能光伏板、风能发电、电池、电动车、ICT产品等领域,欧盟正加快推进供应链自主化,可能进一步挤压中国企业的市场空间。欧盟在供应链合规方面施行高标准规则,包括环保、人权保护、多样化、网络安全和透明度要求等,这将显著增加中国企业的合规成本,并可能演变为隐性的市场准入门槛和贸易壁垒。欧盟的贸易政策工具也可能对企业的供应链安排和市场准入产生直接影响。针对这些挑战,中国企业需要改变已有的业务模式、重视培育欧洲当地的商业合作伙伴关系、加大在欧洲的研发和欧盟本地合规投入。具体而言,我们建议企业:
1. 加强供应链合规管理,建立供应链中断预警机制
在欧盟经营的中国企业应定期审查上下游供应链的合规性,在环保、人权保护、网络安全等方面确保符合欧盟市场准入标准。特别是对于达到《尽职调查指令》适用门槛的企业还应根据相关条款开展供应链尽职调查,排查自身、子公司和相关商业伙伴的供应链风险,并采取措施消除供应链中实际或潜在的不合规因素。此外,相关企业还应建立供应链中断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针对自然灾害、地缘政治冲突等突发事件制定应急方案。
在供应链布局方面,企业可考虑制定供应链“出海”战略,通过绿地投资或并购的方式将部分供应链转移到欧盟或其FTA伙伴国,并利用原产地规则将相关产品规划为享受优惠政策的“本地产品”,以创造本地化优势、提高市场适应性。
为降低欧盟本地化政策带来的冲击,相关企业应积极拓展多元化市场,评估在欧盟以外市场建立生产和销售网络的可行性,增强对非欧盟市场的开拓能力,以分散市场风险。
如前所述,欧盟供应链政策涵盖了多重政治和经济目的。如果欧盟以“供应链韧性”之名实施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我国企业可考虑通过国际投资仲裁和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制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中国与多个欧盟成员国之间订立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BIT),允许中国投资者在东道国违反非歧视待遇、禁止非法征收、公平公正待遇等义务的情况下通过国际投资仲裁寻求权利救济。在某些情形下,我国企业也可考虑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如欧盟在特定行业采取了当地成分要求(例如,以本地生产作为税收减免的前提),则可能违反WTO有关协定项下的非歧视原则。此外,针对歧视性的欧盟成员国国内立法或执法行为,中国企业也可寻求在成员国国内发起行政或违宪诉讼的救济方式。
向下滑动阅览
特别声明:本篇文章的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和交流,不代表金杜律师事务所的法律意见以及对法律的解读。
(来源:金杜律师事务所)
本文转自贸法通公众号,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