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企业(目前)尚未因全球贸易战恐慌

作者:埃德蒙・扎戈林(Edmund Zagorin)
日期:2025 年 9 月 28 日
来源:Arkestro,发布于《供应链管理评论》(SDCE Exec)
https://www.sdcexec.com/safety-security/regulations/article/22947619/arkestro-why-enterprises-arent-panicking-yet-over-global-trade-wars
在全球贸易战背景下,供应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成本压力。从关税政策生效时间的不确定性,到进口商品、零部件及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各类规模的企业在规划长期发展时,都需应对极高的不确定性。截至8月1日,美国对绝大多数进口商品加征了关税,其中26个国家面临的美国关税税率超过15%。
尽管外界普遍渲染“关税引发恐慌与混乱”,但实际情况是,其短期经济影响被大幅夸大——至少对大型企业而言是如此。与上一次同等规模的全球动荡不同,此次企业有数月时间提前准备。新冠疫情已迫使供应链发生根本性变革,如今多数跨国企业并未将贸易战视为“恐慌时刻”,而是将其当作对“更具韧性运营模式”的检验。
“临时仓促应对”的误区
此次并非突发性供应链冲击。事实上,8月1日的关税生效期限早在数月前就已明确。大型企业正采取多维度策略应对:既包括“战略性观望”,也主动推进供应链重组,同时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在现有供应商体系内寻找合格的替代货源。
许多企业选择在关税生效前提前备货、囤积商品,以规避更高成本。这种策略能形成缓冲,导致供应链中“免税端”在短期内出现库存过剩。此外,企业还在利用“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模式——将供应商所有的库存部署在靠近使用端的位置,既提升灵活性,又减少关税影响。这种“近距离部署”不仅能让零部件避开进口关税,还能确保生产快速获得支持(同时避免库存计入客户账面)。
后疫情时代的范式转变:从“准时制”到“以防万一”
在当前关税时代,全球供应链已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态——结构上更具韧性与稳健性。企业已摆脱“高效但僵化”的准时制(JIT)模式,转而优先持有更多安全库存,以应对潜在中断。如今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范式,已从“极致效率”转向“稳定性与敏捷性”。
新冠疫情期间,消费者需求激增与商品供应有限形成矛盾,推高通胀,供应链不堪重负,导致严重缺货。但当前情况已完全不同:受整体宏观经济影响,需求略有疲软,但企业仍战略性维持高库存水平,以缓冲未来可能的冲击。如今企业更多是“主动防护供应链”,而非“在危机中仓促应对”。
未来的财务挑战:聚焦利润率与损益影响
对大型企业供应链而言,关税带来的真正问题在于其对利润率的冲击,而非企业运营能力或供应链连续性的破坏。部分企业已报告,利润率可能面临高达30%的冲击——这对汽车制造等低利润率行业而言,无疑是重大打击。但这属于“需管理的财务变量”,而非“关停运营的信号”。
对此,企业采取了多维度应对策略:通过小幅调整多个环节分散压力——比如自身吸收部分成本上涨、将部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同时就业绩波动的季度向股东透明沟通。这是典型的损益管理做法。但考虑到股东对营收增长的预期,这种策略能否长期持续,仍存疑问。不过需明确的是,这并非供应链层面的中断问题;关税带来的是需应对的巨大财务压力,而非值得恐慌的运营危机。
随着全球贸易谈判持续推进,企业必须优先构建“抗脆弱供应链”以保持领先——这类供应链能在冲击中变得更强,通过将波动转化为持续优化成本的机会实现升级。核心目标并非预测每一次政治决策或政策变动,而是构建一个不仅能抵御波动、还能主动发掘机会的体系。成功的企业不会将关税视为“需熬过的临时危机”,而是将其看作“全球商业环境的长期特征”。如今,构建以“提前准备与战略灵活性”为核心的供应链基础设施,已不再只是竞争优势,更是实现长期增长的必要条件。
本文原载于“信保民工”微信公众号,如有转载或复制请联系“信保民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