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银行业再起风波:从信心裂缝到信用收缩,中国出口商的隐形风险正在逼近

近来欧美银行业再度被“信心的脆弱”牵动。美国数家地区性银行在披露与汽车经销商、私募放款等相关的贷款问题后,股价大幅下跌,投资者对区域银行资产质量与风控能力产生怀疑,进一步引发资金安全与信贷再紧缩的担忧;欧洲市场亦受到波及,股市出现避险抛售,资金回流国债等安全资产。此轮波动看似由个别案件触发,实则根源更为深刻,与利率上升、资产久期错配、商业房地产疲弱和影子银行扩张等结构性问题有关。
回看起点,不少问题并非一日形成。过去两年央行为抑制通胀大幅加息,市场利率上行使银行手中的长期固息债券出现未实现亏损;与此同时,部分中小型银行以低成本吸纳大量企业与富裕客户存款,而这些存款高度集中、保险覆盖率低,一旦出现信心问题,就可能迅速出逃,造成流动性紧张。再加上商业地产贷款在多国出现违约、以及私营放贷与供应链金融在监管外延增长,银行面临的信用与操作风险同步暴露。对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监管机构都在反思:利率冲击下,传统与非传统风险如何交织,成为监管与市场需共同解决的课题。
此次危机的短期后果是市场波动与信心传染。区域银行股价下跌导致部分银行融资成本上升,借贷标准随之收紧;投资者避险情绪促使债券收益率走低、股市承压;对跨境贸易与企业融资而言,银行谨慎会首先体现在审核更严、授信周期拉长与担保要求提高。中长期看,若监管加强、并购整合或资本补充到位,系统性风险可被限制;但若信贷收缩与实体经济下滑同时发生,便可能形成信用链条上的连锁反应,进而影响实务层面的贸易和结算。
对中国出口企业来说,影响既直接也隐晦。直接层面,当欧美买方或其银行面临资金与信贷困境时,进口商可能要求更宽松的付款条件或延长账期,甚至出现拖欠;同时,欧美境内为供应链提供融资的中介机构与非银行放贷方若遭遇问题,会压缩对贸易融资的供给,使得以开证、福费廷或保理为支撑的中小外贸企业难以获得及时流动性。隐晦层面则体现在美元与欧元汇率的剧烈波动、保险与再保市场的脆弱性上:汇率波动会改变结算币种价值,贸易信用保险成本上升或覆盖收紧会增加出口方收汇风险。Reuters近期对中国出口数据的跟踪也显示,在外部不确定性加剧时,出口虽有韧性,但政策摩擦与金融渠道收窄会放大收汇压力。
实际应对上,出口企业和贸易金融操作上应做三件事以降风险。第一,审视并调整账期与结算工具。对重要买家回归以“确认信用证+分段放款”或预付款或LC混合方式,减少全额赊销暴露;对信用较弱的客户提高押汇或预收比例,必要时改为即期或到岸付款。第二,优化银行与保险伙伴组合。优先选择在国际上资本与流动性充足、与进口国有业务网络的大型银行办理保兑信用证或保理业务,同时扩展出口信用保险或商业保理以转移风险。第三,强化汇率与流动性管理。适时使用外汇远期或期权对冲主要结算货币暴露,维持充足的本外币现金池,并与本行谈判取得快捷的短期授信备用额度。若可能,可利用国内银行与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产品防范系统性风险传导。
最后,展望与建议。银行业的周期性脆弱性在利率收紧与资产错配的大环境中并非绝迹,监管会趋于更严格、资本与流动性检验将常态化;对外贸易依赖密集的中国出口企业必须把“金融安全”提到与产品质量和市场开拓同等重要的位置。短期内,企业需在客户信用管理、结算方式设计与银行保险机构的协作上做足功课;中期则应借助供应链金融创新、扩大多元结算币种与深化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建立更高的抗冲击能力。市场总会在波动中前行,但把风险边界画清并采取可操作的金融对冲与合同条款,是任何一家想长期稳健出口的公司,必须做的日常功课。
本文原载于“信保民工”微信公众号,如有转载或复制请联系“信保民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