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全球-GlobalDebtCollectionService全球账款催收专家

国有基金投资丨格兰德旗下商账催收服务平台

全球应收账款法律服务网

公共服务平台

官方热线:18561580796
QQ:2461438308
微信:gladtrust2006
催全球 >  外贸资讯 > 
英国企业破产案例增多与供应链冲击正耗尽企业应急现金流

英国企业破产案例增多与供应链冲击正耗尽企业应急现金流

风险预警
2025-10-21

日期:2025 年 10 月 16 日

来源:credit-connect

 

 

据贸易信用保险公司Atradius表示,企业破产案例增多与供应链冲击正迅速耗尽企业的应急现金缓冲资金。

 

该报告指出,英国中小企业(SMEs)面临的 “抗风险能力缺口” 不断扩大 —— 这一缺口指的是企业风险升级所需的应对成本,与企业持有的、可用于抵御风险的有限流动资金之间的差距。曾经能提供保护的现金缓冲资金,如今因应对各类中断事件的成本而被大量消耗甚至耗尽,导致许多企业暴露在风险中。

 

针对 1000 名企业高层决策者以及 500 名英国企业主与高管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过去 12 个月里,供应链中断、客户破产、网络安全问题、客户逾期付款等企业风险,已给企业造成数十万英镑损失 —— 这一金额相当于企业可动用应急资金的 76%。更令人担忧的是,营业额在 110 万至 1000 万英镑之间的企业中,有 17% 仅持有不足 5 万英镑资金,难以应对突发冲击。

 

除应急现金缓冲资金外,企业的日常抗风险能力也十分有限:30% 的企业持有不足 4 个月运营所需的现金流,9% 的企业甚至不足 2 个月。

 

调查中发现的部分主要风险包括:51% 的企业提及成本上涨(涵盖能源费用与原材料成本);33% 的企业提及政治与政策变动(如英国脱欧的后续影响、税收上涨、雇主国民保险缴费增加);32% 的企业提及人工智能相关风险(如企业需应对人工智能欺诈、滥用及监管不确定性)。这种高风险经营环境的影响已蔓延至整个供应链。调查还将 “客户经营脆弱” 列为主要威胁:21% 的企业面临客户逾期付款风险,17% 的企业面临客户破产风险。

 

上述数据的背景是,32% 的企业承认其贸易信用保险承保并不全面,8% 的企业完全未投保贸易信用保险。在营业额介于 50 万至 100 万英镑的企业中,未投保比例更高达 17%。事实上,56% 的企业表示依赖现金储备进行 “自我保险”—— 这种应对突发损失的方式风险极高,可能导致企业面临巨额意外损失。

 

除 “抗风险能力缺口” 外,中小企业还面临 “风险敞口缺口”—— 即贸易信用保险的保费成本,与企业选择自我保险时需承担的潜在财务损失之间的差距。选择自我保险的中小企业,其承担的风险成本比贸易信用保险保费高出 7 倍多。换言之,企业因风险事件产生的自我保险平均成本,相当于一年就要承担超过八年的保费成本。

 

过去 12 个月里,89% 的企业表示受到各类风险的重大影响,这些风险涵盖供应链中断、客户欠款或逾期付款等。在接受调查的企业高管与企业主中,超半数(62%)表示过去一年这些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损失超 10 万英镑,近五分之一(19%)的企业损失超 50 万英镑。

 

谈及这些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时,22% 的企业表示其生存面临威胁,近半数(49%)企业提及盈利能力下降,14% 的企业不得不采取裁员措施。

 

在英国财政大臣蕾切尔・里夫斯(Rachel Reeves)的秋季预算案出台前夕,未来税收进一步上涨及不确定性加剧,41% 的企业担忧未来一年这些风险会持续升级。8% 的企业对自身未来发展感到担忧,不确定能否承受进一步冲击 —— 这凸显出 “抗风险能力缺口” 已变得何等严峻。

 

Atradius英国公司(Atradius UK)商业部门负责人詹姆斯・伯吉斯(James Burgess)表示:“这份报告为英国企业敲响了警钟,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的风险更为突出。抗风险能力缺口不断扩大,许多企业正动用应急现金储备,但在企业经营环境持续严峻的背景下,这些储备可能难以支撑太久。尽管各类成本全面上涨,部分企业认为贸易信用保险并非必需,但仅一次客户付款违约,就可能耗尽企业储备,使企业陷入危险境地。相较于我们所见的损失,投保贸易信用保险是一项能带来回报的投资。我们想对企业管理者传达的信息很简单:不要等到下一次冲击来临,才去测试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占比

英国企业主与高管认为的五大企业风险

51%

商品价格上涨

42%

网络安全事件(如勒索软件攻击、数据泄露)

37%

供应链中断(如物资短缺、物流延迟)

33%

政治 / 政策变动(如英国脱欧、国家预算调整、雇主国民保险缴费上涨)

32%

人工智能相关风险(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滥用、人工智能驱动的欺诈、监管风险)

本文原载于“信保民工”微信公众号,如有转载或复制请联系“信保民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企业信用管理行业经验、相关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及时联系催全球,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