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印度三哥假冒客户身份,诈骗245万!

来源:汉可外贸
特别提醒:
近期从不同渠道获悉海外有不法分子假冒资信较好的外商公司采购人员,在国内采购,收到货物后消失,行骗特点有:
1、对货物种类、单价及采购量不甚关心;
2、主动提供资信好的外商公司的官方注册信息或者第三方评级机构的资信报告;
3、声称在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有良好信用限额,建议出口企业做赊销并购买信用保险;
4、无预付款或者以难以查询付款人的方式(现金、各种pal)支付小额预付款;
5、个别会伪造官方网页,使用相似的邮箱地址;
6、货发第三国或者第三方。
建议对于首次合作且金额较大的客户,请多方面核实采购人真实身份及订单的真实性:
1)调取外商的资信报告,通过电话、邮箱及传真确认采购信息真伪;
2)了解外商实际的经营范围及采购货物相符性;
3)要求采购人员提供个人护照等有效的身份信息;
4)争取要求从公司公账支付部分预付款;
5)货发第三国及第三方,了解收货人信息。
据经侦预警平台披露,近日义乌警方破获了一起特大涉外合同诈骗案,该案涉及近百名经营户,共5个货柜,最终总价值245万元的货物。
在涉案近百名经营户中,有一位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已经做了8年工艺品生意的吴小姐陈述了自己的遭遇,11月24日一早,刚开门没多久,就有一名翻译带了两名外国人走了进来,自称是义乌市拉斯特进出口公司工作人员。
“一进来就夸东西好看,我给他们推荐了好几款产品,他们价格也不问就定下来价值7万多的货物,旁边的翻译还一直跟我说两人的店在法国,生意做得很大,钱不用担心。”
多年的的经商经验告诉吴小姐眼前的两名客商可能有问题,就决定先把这单生意放一放。
“正常情况外商来买东西肯定有自己的目标,不是漫无目的,其次对价格很敏感,结果这两个人这些方面都没有。”吴小姐说,离开后的客商又到附近店铺定了总价值21万元的货。
原本以为这单生意就这么过去了,可随着下午翻译的一通电话改变了吴小姐的想法。下午两点左右翻译打来电话说,因为柜子容积不够了,决定对上午定的货减半。
“我的意识里如果是骗货不会轻易减少订单,再加上减半后订单只有三万多,就放松警惕。”在对方交了仅仅800元定金,允诺20天后付货款后,11月30日吴小姐把80件货送到了指定的仓库。
▲返还仓库现场
12月5号下午3点多,空闲时间吴小姐浏览了一下义乌公安局经侦分局的预警平台,惊讶发现其中一条预警信息正是拉斯特公司的,她赶紧放下手中的活,赶到这家公司所在地,结果公司空无一人,等了半个多小时,当初的那位翻译才从外面赶来。
翻译姓张,吴小姐要求对方要不然退货,要不然把尾款结清。“当时信誓旦旦的跟我说第二天中午肯定会把尾款付清,我也没多想就回去了。”不过回到店铺里的吴小姐越想越不对劲,下班后又赶了过去,这个时候已经有十多位经营户在现场,大家一商议,觉得这家公司可能真的在骗货赶紧报警。
接警后,义乌公安高度重视,立即启动《外贸采购案(事)件处置工作预案》,并成立专案小组,全力开展案件的指挥、协调处置及追赃止损工作。
▲经营户代表向警方赠送锦旗
“在经营户报警的同时,拉斯特公司的一名临时翻译也通过义乌涉外纠纷调解委员会举报了这家公司涉嫌诈骗和老板失联。”
办案民警介绍,经过调查,确认拉斯特公司今年10月才开,并没有到市场监管局注册,老板是印度人,从11月份到12月初,这家公司先后安排翻译陪同一名伊朗客户和一名尼泊尔客户到市场采购,共向100多名经营户采购了价值300多万元的货物,包含玩具、五金、日用品等。
调查中民警发现了多个疑点,这两名外商订货从不还价,频繁更换临时翻译,租用了多个收货仓库,并且故意隐瞒身份,号称自己是英国和加拿大人。
12月6日,义乌警方对该案以合同诈骗案立案调查,全力对三名涉外人员进行调查并追捕,同时对翻译张某进行重点审查,由于张某故意隐瞒外籍人士身份和货物去向,存在共同诈骗嫌疑。
此后通过翻译和货代公司层层调查,义乌警方迅速掌握经营户已经送货的情况,共涉及5个货柜,价值245万多元,其中2个柜还在义乌港仓库准备装柜,2个柜被发往宁波港途中,1个柜已经通过海运运往目的港伊拉克。
“我们立即向委托货代公司下发了《协助扣押函》,最后4条货柜成功追回,最后一个货柜也启动了退柜程序,预计一个月左右会退回中国。”
办案民警提醒,年关将至,欠款逃匿的案件多发,经营户要尽量选择现金交易,如果是欠款交易,交货前做好交易风险评估,合作前尽量在预警平台填报、查询,交货后要跟进货物走向,掌握货柜动态和业主,把风险高减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