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悄然崛起,美霸权根基开始动摇,“去美元化”大势所趋

巴以冲突撬动了美元石油的墙角,俄、伊两国带头拒绝美元,三个重要资源出口国紧随其后,两个月来人民币国际支付数额翻倍,超越日元成为全球第四大结算货币,“去美元热”潮流在中东得到认可。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汇编的交易数据显示,2023年10月之后一段时间,人民币的国际支付分额得到了爆炸性的增长,10、11月增长近乎翻倍,在10月份人民币国际结算分额为3.6%,11月达到约6.4%创下历史新高,2023年人民币的整体占比达到2.7%,首次跻身国际前四大结算货币的行列。
《华尔街日报》还指出,人民币的国际结算分额增长主要是集中在国际石油贸易这个大宗商品的领域。
摩根大通的主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惊悚地说“全球的石油消费者与出口商正在面临一个新的图景:石油贸易将不再依托美元计价”。
即使不考虑人民币异军突起的现状,美元也在受到其他结算货币的竞争,特别是巴以冲突之后这种趋势日益明显,如今已经有20%的国际石油贸易结算使用的是除美元外的其他结算货币。
更加危险的是,石油贸易是一个卖方市场,处于长期供不应求的状态,石油出口国拥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而如今一些石油出口国正在带头抵制人民币、支持美元。
首先就是俄罗斯与伊朗,这两个在国际外贸方面受到美国长期的全面制裁的国家,如今他们几乎所有的石油出口都不再使用美元结算,而是使用人民币结算。
除此之外一些其他国家也在为摆脱美元的垄断地位做准备,巴西、沙特、阿联酋三国正在拟定政策措施,为绕开美元使用人民币结算做准备。
这其中沙特与阿联酋是带有很明确的目的,可以说他们突然转向、大踏步支持石油人民币结算的最主要原因,与目前仍难解难分的巴以冲突有很大关系。
特别是沙特,虽然一直与中国关系良好,也是中国重要的石油供应商,但沙特过去对支持双方本币贸易,用人民币结算卖石油并不上心,双方的合作模式类似于中美、中欧那一套搞合资企业,中国用美元从沙特换石油的模式。因为在当时沙特也与美国关系紧密,这种状况在近年来随着中国产业升级不断推进有所改变,而巴以冲突爆发进一步加速了这个进程,比前不久中国与沙特达成了500亿元人民币的本币互换协议,为双边贸易的去美元化开了个好头,而未来一段时间双方将有望达成以建立中俄的常态化的本币贸易模式,这将带来人民币国际结算分额的又一次增长。
不过让美国一侧最担忧的倒不是沙特、阿联酋支持人民币石油,他们更关心的是巴西。
美媒称“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的增长集中在石油领域,在其他领域势头并不明显”,而如果巴西转而与中国签署本币互换协议将改变这种现状,因为巴西是国际上一个比较重要的资源出口国,出口各种农产品、水产品、矿产等低端产品与自然资源。巴西对去美元化国际贸易的准备,正在打开一扇人民币从石油贸易走向更广阔未来的大门。
人民币的国际化当然不可能仅止步于石油贸易,因为美元与石油的绑定关系只是更多的是一种象征,美元绑定的可绝对不仅仅是石油。
任何一种国际结算货币,其信用主要基于发行国家的主权信用,其价值主要基于这种货币能够在一个强势的经济体的势力范围内使用,并且更重要的是还要能得到许多次要经济体的承认,能在这些次要经济体流通。
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在至少十年前就跨过了第一步,现在正要跨过第二步,而跨过这第二步的标志,就是能用人民币在其他国家买到各种低端商品与原材料,这也是中国长期以来重视与拉美国家关系的原因,拉美国家如巴西,既是重要的原材料出口国,也有以华制美的需要,是重要的潜在合作伙伴。
而现在中国多年来对拉美、中东的政治与经济投入已经开始能看到回报了,一些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的国家如阿根廷,他们甚至把人民币作为一种比本国货币更有信用的货币使用,就像美元对土耳其的地位一样,而由于美国对欠发达地区的轻视,他们不愿意在这些相对落后经济预期收益不够大的地方投入太多资源,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这个阶段受到的阻力还是比较小的,对美国来说一定范围内接受美元霸权地位缩水,接受人民币悄然崛起的结果反而是损失比较小的选择。
本文转自小康经济,其综合网络信息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