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导向型增长的双刃剑

Trade Finance Global网站2024年1月26日文章:出口导向型增长的双刃剑。了解为什么出口导向型增长并非对所有国家都有利,以及导致内部增长放缓的四个因素。(作者:Carter Hoffman)
出口一直被广泛推崇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许多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都通过出口带动工业化实现了快速增长。
然而,许多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尽管在全球市场中迅速崛起,但内部增长却较为缓慢。
本文探讨了日本、德国和中国等一系列国家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道路导致内部增长放缓的四个原因。
这四个原因分别是:过度强调出口导向型产业、国内消费减少、易受外部市场条件影响,以及专业化程度阻碍了内部多样化。
过度重视出口导向型产业
出口导向型增长往往会通过一系列国家工业政策措施(如补贴和税收优惠),导致资源不成比例地分配给出口导向型产业。
虽然这些措施可以为出口商带来好处,但其代价往往是忽视了其他部门,特别是那些迎合国内市场的部门。这种不平衡的资源分配会导致效率低下和缺乏整体经济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出口导向型经济往往表现出双重性质,即高效率的出口型企业--由政府政策和外部竞争压力共同支撑--与缺乏支持和竞争激励的低效率的国内导向型企业并存。
这可能会在这两个部门之间造成巨大的鸿沟,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内部增长,因为国家的高效企业专注于满足国际客户的需求。
国内消费减少
此外,对出口的关注会转移国家的注意力和投资,使其偏离对长期可持续增长和消费支出至关重要的制度安全网,如医疗保健、教育和基础设施。
例如,在中国,由于福利制度薄弱,包括公共卫生、教育、退休和养老制度不完善,导致储蓄率居高不下,从而导致消费水平低下。这实际上意味着,公民别无选择,只能抑制消费,以弥补有时可能要自掏腰包支付这些意外支出的损失。
这种非自愿的抑制性消费给迎合国内市场的企业增加了另一层困难。然而,在追求出口导向型增长的国家,文化上往往鼓励公民储蓄以代替消费。
例如,在德国和日本,许多人都有储蓄的倾向,这源于战后的匮乏和不安全经历,当时储蓄被视为爱国行为。
无论是出于必要性还是爱国主义文化倾向,高储蓄率都会使国内消费基础持续薄弱,并减缓国内经济增长。
易受外部市场条件影响
出口导向型增长战略依赖于外部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这既是其定义所决定的,也是由于国内支出减少所致。这种对外依赖性使各经济体容易受到全球市场波动和外部经济条件的影响,而无法控制。
在外部需求减少的时期,出口导向型模式的性质本身就会抑制一个国家以足够强劲的国内市场来补充需求的能力。
要纠正这种情况并不简单,因为要增加国内消费以吸收外部冲击,就必须大幅提高工资以增强国内购买力。然而,这种变化会无可挽回地削弱国家的出口竞争力。
因此,出口国必须愿意刻意改变其长期增长战略,才能采取这种措施。即使一个国家愿意做出这样的改变,执行起来也是困难重重、代价高昂的,因为对许多国家来说,政府纠正过去经济扭曲的工具是有限的。
归根结底,这种对外部市场条件的内在脆弱性,再加上无法在必要时迅速改变策略,导致许多奉行出口导向型增长战略的国家内部增长放缓。
专业化阻碍内部多样化
寻求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国家往往也会被全球市场的巨大规模所带来的专业化生产所吸引。
由于不再受国内市场规模的限制,出口经济体往往选择生产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然而,集中于少数几个关键产业会阻碍经济多元化,限制经济适应不断变化的全球市场条件的能力。
此外,这种专业化加剧了公民的高储蓄倾向,因为即使消费者开始在国内生产的商品上花费更多,他们从购买同质化产品中获得的效用也是有限的。
例如,2022 年,德国生产了 340 万辆汽车,而国内新注册的汽车只有 260 万辆。即使德国能增加国内消费,让国民只购买德国制造的汽车,德国人每年也需要多购买近 50%的新车,才能支撑起国内的汽车产业。
不用多久,边际效用递减就会侵蚀德国人对汽车所赋予的利益。因此,以出口为主导的专业化模式也会削弱一个经济体的内部增长能力。
归根结底,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虽然成功地将日本、德国和中国等国家推向了全球经济的前沿,但也为维持国内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这种模式所面临的挑战--过度强调出口导向型产业、减少国内消费、易受外部市场条件的影响以及过度专业化的倾向--会共同阻碍一个国家培育平衡而有韧性的经济的能力。
虽然出口导向型增长可以成为经济上升的强大引擎,但它并不是解决所有经济问题的灵丹妙药,各国应努力采取更加平衡的方法,同时培育出口和国内部门,鼓励健康的消费模式,促进经济多元化。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不断演变,各国要想在相互联系日益紧密、充满活力的世界经济中茁壮成长,就必须调整和完善增长战略。
本文原载于“信保民工”微信公众号,如有转载或复制请联系“信保民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