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全球-GlobalDebtCollectionService全球账款催收专家

国有基金投资丨格兰德旗下商账催收服务平台

全球应收账款法律服务网

公共服务平台

官方热线:18561580796
QQ:2461438308
微信:gladtrust2006
催全球 >  外贸资讯 > 
亚洲国家破产风险“适度”上升

亚洲国家破产风险“适度”上升

风险预警
2024-03-08

Commercial Risk Online网站2024年3月1日报道:亚洲国家破产风险“适度”上升(作者: Adrian Ladbury)。 


安联贸易预计,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亚洲国家今年将面临 "适度 "增加的破产风险。

 

在发布《全球破产报告》时,这家德国保险集团旗下的贸易信贷保险公司称,破产增长将是 "疲软 "增长前景的结果,全球和地区需求低迷,以及建筑活动和房地产投资的长期担忧。


不过,2025 年一些国家的破产率会有所下降,尤其是新西兰(预计 2024 年为 +1%,2025 年为 -3%)、香港(+5% 和 -8%)、新加坡(+0% 和 -5%)和韩国(+3% 和 18%)。


从地区层面来看,这意味着亚洲的破产数量将从2023年的同比持平,转为2025年的上升2%,同比增长5%,这意味着到明年亚洲的破产数量将不会恢复到新冠疫情大流行前的水平。


"迄今为止,事实证明中国成功地保持了破产数量下降的趋势,2023年的破产数量将少于6500起,即比2019-2020年的创纪录水平低45%。然而,我们预计经济前景疲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趋向较低的趋势性增长,以及融资问题,将导致企业破产适度反弹(2024 年和 2025 年均为+4%),高于新冠疫情大流行前的数量(即 2024 年为 6700 多起,而 2000-18 年期间年均为 4700 起),"安联贸易表示。


安联贸易认为:"国内经济活动仍将面临更多担忧,尤其是消费型行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而出口型企业将继续受益于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强势地位。"该报告补充道:"在香港,尽管私人消费有所增长,但COVID事件后的经济正常化未能在2023年前降低破产数量。"


2 月初,安联贸易发布了一份专门针对中国的报告--《中国--让龙保持清醒》,报告认为,随着房地产和外商投资引擎的衰退,中国迫切需要新的增长动力。


自 2021 年年中以来,房地产业已从 "英雄 "跌至 "狗熊"(from hero to zero):据估计,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比疫情前下降了 26%。"但是,随着人口迅速老龄化和萎缩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放缓,长期前景也很严峻。同时,出于短期战略原因,外商对中国的投资开始放缓,但长期结构性因素,如增长放缓、监管障碍和地缘政治恶化,也在降低中国经济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该报告说。


安联补充说,从好的方面来看,由于中国仍然是全球重要的供应国,出口仍然强劲。


"虽然出口不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但中国作为重要供应国的角色似乎没有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全球主要进口国中,中国作为关键供应国的进口数量一直在增加。不同进口国对中国的关键依赖程度各不相同,其中美国受到的影响最大:其从中国进口的近 50%都是关键依赖产品。"


"此外,关键依存度向高附加值行业的集中转移也清晰可见,尤其是欧盟从中国的进口。因此,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强势地位将继续为经济增长提供一定的支持。"


"展望未来,中国希望高附加值制造业,如电动汽车、电池和太阳能产品等'新三大'产业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


安联表示,随着电动汽车(EV)的迅速发展,中国汽车在短短几年内风靡全球,推动了国内外汽车销量的大幅增长。尽管近期全球需求放缓,但预计在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电动汽车仍将是汽车行业的亮点,而性价比是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处于有利地位的关键优势。


"中国在电池领域的优势也很明显,占据了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市场近 56% 的份额。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占全球太阳能组件生产能力的 80% 以上,占太阳能电池出口的 80% 以上。"该信用保险公司表示:"虽然中国在这些新兴产业中似乎处于有利地位,但其目前的主导地位和未来的增长可能会受到芯片战、保护主义、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以及其他产能过剩、库存和杠杆风险的考验。"


安联补充道:"尽管如此,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仍在下降。我们现在预计中国经济在 2025-2029 年间的平均增长率为 +3.9%。而在 Covid-19 大流行爆发前,我们的预测是+5%,在房地产危机爆发前是+4.5%。在我们的基准情景中,我们认为中国经济不会出现日本化,这部分归功于中产阶级增长和城市化进程方面的重要差异。但中国决策者迫切需要恢复消费者信心,制定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长期政策,并释放高水平的预防性储蓄。"


本文原载于“信保民工”微信公众号,如有转载或复制请联系“信保民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企业信用管理行业经验、相关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及时联系催全球,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