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全球-GlobalDebtCollectionService全球账款催收专家

国有基金投资丨格兰德旗下商账催收服务平台

全球应收账款法律服务网

公共服务平台

官方热线:18561580796
QQ:2461438308
微信:gladtrust2006
催全球 >  外贸资讯 > 
价格压力挤压酒店业和建筑业,澳大利亚企业破产创四年新高

价格压力挤压酒店业和建筑业,澳大利亚企业破产创四年新高

风险预警
2024-12-02

澳大利亚ABC网站2024年11月20日文章:价格压力挤压酒店业和建筑业,澳大利亚企业破产创四年新高。(By business reporter Kate Ainsworth)

权人观察(CreditorWatch)的数据显示,澳大利亚企业倒闭率已达到2020年10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简而言之:

CreditorWatch的数据显示,澳大利亚企业倒闭已达到2020年10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酒店业和建筑业的破产数量最多。

物价上涨和利率上调使消费受到抑制,同时企业还要应对房租、电价和最低工资的上涨。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CreditorWatch首席经济学家伊万-科尔洪(Ivan Colhoun)预计,随着经济中价格压力的持续存在,企业破产倒闭率仍将居高不下。

澳大利亚的企业倒闭率达到了四年来的最高点,家庭面临的生活成本压力增大导致更多的公司关闭了店铺。

债务监测公司CreditorWatch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企业倒闭率上升至5.04%,这是自2020年10月COVID-19大流行高峰以来的最高值,当时的倒闭率达到5.08%。

按年度计算,破产率比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前高出约 25%。

该机构指出,破产企业有三大共同原因:生活成本上升、经营成本上升,以及澳大利亚税务局追讨350亿澳元欠税的努力。

CreditorWatch首席经济学家伊万-科尔洪(Ivan Colhoun)说:“当你谈到经营成本时,许多小型企业面临着与消费者相同的压力,如电价、保险、租金、最低工资上涨等,因此他们的经营成本也上升了很多。”

“再加上可自由支配的支出更加谨慎,以及对利率敏感的经济部门的疲软,这导致更多企业自愿倒闭,破产案件有所上升,也就不足为奇了。”

截至 10 月份的一年中,酒店业的企业破产数量最多,平均破产率为 8.5%。

CreditorWatch预测,未来12个月该行业的破产率将上升至9.1%。

建筑业的倒闭率位居第二,12个月的平均倒闭率为5.3%,但CreditorWatch的数据显示,建筑业的倒闭率似乎正在 “趋于平稳”。

Colhoun先生说:“在建筑业方面,利率确实降低了建筑业,而且建筑业企业多年来一直面临着广为人知的成本压力。”

酒店业和建筑业欠税务局债务的企业数量最多,欠税率也最高,这进一步制约了它们的财务生存能力。

报告指出,企业对企业的拖欠款项继续呈上升趋势,而大多数行业的拖欠款项普遍上升,这表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努力支付账单,甚至是供应商的账单。

Colhoun先生说,鉴于较高的经营成本和较高的利率环境,拖欠款的增加 “并不奇怪”。

他说:“不幸的是,这样做的后果之一是,我们确实看到欠款增加,我们确实看到一些企业倒闭。”

降息会带来任何缓解吗?

澳大利亚储备银行预计不会在 12 月 9 日和 10 日举行的今年最后一次会议上降息。

自去年 11 月以来,央行一直将利率维持在 4.35%,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预计首次降息将在 2025 年上半年进行。

尽管9月季度的年通胀率降至2.8%,但10月份的失业率仍稳定在4.1%--尽管债权人观察(CreditorWatch)记录的企业倒闭率较高。

Colhoun先生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看到的是大企业倒闭还是小企业倒闭,也取决于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否仍然合理。”

“我认为倒闭的大企业并不多,而且我仍然认为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当合理......工作机会仍然存在。”

“澳大利亚央行的态度非常明确:要么通胀率下降,要么失业率上升......因此,在我们看到这种变化之前,利率是不会下降的。”

不过,他警告说,降低通胀不会降低物价。但他表示,这将减轻家庭的生活成本压力,并鼓励企业支出。

科尔霍恩先生说:“这取决于具体的企业,降息显然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产生效果。”

“我目前正在关注的是 7 月份的减税政策,有证据表明,减税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有所改善。”

“目前,我们看到消费者信心在过去几个月里有所上升,企业信心也有所上升,甚至零售销售也可能有所回升......这在短期内是有帮助的。”

但他警告说,这种信心并不一定会转化为更少的企业倒闭,他指出了未来几个月海外潜在的不确定性。

Colhoun先生说:“美国政府的更迭给经济前景带来了许多新的不确定性,美国政府提议对我们的主要贸易伙伴大幅提高关税。”

“因此,企业在未来需要应对更多的不确定性。”

本文原载于“信保民工”微信公众号,如有转载或复制请联系“信保民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企业信用管理行业经验、相关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及时联系催全球,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