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款期限延长、竞争加剧,中国供应商面临压力

贸易信用保险公司科法斯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供应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要求他们接受企业买家延长付款期限,以便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此次调查访问了1000多家供应商,涵盖所有主要经济领域,包括运输、汽车、信息通信技术和制药,营业额从不足5000万元人民币(684万美元)到超过10亿元人民币不等。四分之三的受访企业主要在中国开展业务,四分之一的企业以出口为主。
虽然该国逾期付款的情况有所下降,只有 44% 的受访者报告逾期付款,而 2023 年这一比例为 62%,但平均付款期限从 2024 年的 70 天增加到 76 天。总体而言,未付款总天数从 2023 年的 133 天增加到 2024 年的 141 天。
在提供赊销服务的公司中,市场竞争(26%)和现行市场惯例(23%)仍然是主要驱动因素。与此同时,表示基于对客户还款能力的信心而接受付款条件的受访者比例有所下降,这一比例将从2023年的16%下降到2024年的14%。
风险环境的恶化也反映在接受长期付款条件的供应商数量的减少上,从79%下降到65%。这一数字也低于新冠疫情之前2015年至2019年74%的平均水平。
报告还指出,不付款风险有所上升,近一半的受访者经历过“超长期”付款延迟(定义为延迟超过 180 天),报告称未付款总额占年收入的 2% 以上,而 2023 年这一比例仅为 33%。
报告作者之一、科法斯北亚经济学家Tan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趋势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他告诉 GTR:“现在的问题是,尽管销售量仍然相当稳健,但中国正处于通货紧缩的环境中。”
“如果我们考虑到价格下跌,2024 年生产者价格平均下跌 2%,消费者价格平均下跌略有下降,这会侵蚀买家的收入,这意味着即使销售量略有改善,买家的总收入仍在恶化。”
中国的通货紧缩部分源于国内产品需求减弱,尤其是在住房建设热潮消退之际,建筑及相关行业的需求减弱。报告称,尽管政府出台了一些旨在刺激国内需求的计划,但迄今为止,这些计划的效果仍然有限,难以产生显著效果。
该国企业数量之多也带来了问题,65% 的受访者认为竞争过于激烈是 2025 年面临的一个风险因素,其次是需求放缓(56%)。
为了应对紧张的国内形势,供应商可能会倾向于开拓国外市场,但Tan说,当前的全球形势意味着中国企业不太可能将产品销往国外。
“我认为中国目前无法更多地依赖国际买家,”Tan表示。“考虑到通货紧缩的环境,国内形势严峻,但外部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鉴于关税和贸易壁垒的谈判如此频繁,我认为外部需求在去年出现小幅反弹后,今年不会有太大好转。”
去年11月,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宣布扩大国家出口信贷机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支持力度,以应对重大贸易逆风。
然而,Tan认为,从长远来看,美国目前不利的关税环境可能对一些供应商有利。他解释说,尽管玩具和体育用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关税影响较大,但中国不断扩大的国内刺激计划或许能促进其他行业的增长。
“这些国内刺激措施也带来了一些受益者,” Tan说道。“例如,我认为中国政策制定者通常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来刺激国内经济活动,但现在的重点更多地放在所谓的‘新基建’上,比如绿色基础设施或数字基础设施。”
“整个价值链上的供应商都受益了。最近,重点也更多地转向刺激国内消费,尤其是通过以旧换新计划,为某些产品(如汽车、家电以及一些个人电子产品)的更换提供补贴。 ”
贸易信用保险公司 Atradius 去年第三季度对中国支付状况进行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出了类似但略微积极的结果,其中 34% 的企业报告发票逾期,大多数受访者表示过去一年未付款天数没有变化或有所减少。60% 的受访者还预计 2025 年支付习惯将会改善。
这与营运资本提供商Taulia去年11月开展的一项全球调查结果一致。该调查显示,85%的受访者对2025年持乐观态度,56%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乐观”。然而,该调查同时显示,全球51%的供应商经常出现逾期付款的情况。
本文原载于“信保民工”微信公众号,如有转载或复制请联系“信保民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