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正在重塑全球贸易体系,尽管有人认为前路坎坷


特朗普在第二任期的六个多月里,正以关税为核心工具重塑全球贸易体系,尽管争议不断,但近期行动势头颇猛。
他打破了美国数十年来降低贸易壁垒的传统,将美国进口商面临的平均关税从今年 1 月的约 2.2% 大幅提升至 18.4%,这是 1933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涉及逾 3 万亿美元跨境贸易规则的改写。与以往多国长期谈判的模式不同,特朗普偏爱一对一谈判,利用美国市场规模向贸易伙伴施压,在数天或数周内快速达成初步协议,其 “真实社交” 账号成了追踪事态的实时信息源。
从具体措施看,他设定 8 月 1 日为最后期限,要么达成协议要么加征关税,对前 15 大贸易伙伴的关税大幅上调:越南从 3.8% 升至 20%,英国从 0.97% 升至 10%,中国台湾地区从 0.9% 升至 20%,瑞士更是从 0.6% 飙升至 39%,中国当前处于贸易休战,税率或从 20% 调整至 145%(但特朗普称可能更低)。
短期来看,这一策略似乎有成效: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年化增长率达 3%,标普 500 指数较 4 月初低点上涨近 28%,特朗普宣称 “关税让美国再次伟大且富裕”,部分支持者如 “美国指南针” 组织首席经济学家认为正朝正确方向前进。
但质疑和隐忧同样突出。首先,协议缺乏法律效力,美国政府描述与外国政府承认的内容存在差异,且无公开正式文本,还需进一步谈判。其次,经济压力在累积:2025 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仅 1.2%,为 2024 年底的一半,摩根大通预测下半年增长 “接近零”;6 月通胀指标达 2.8%,专家预计年底可能超 3%,宝洁、耐克等企业已因关税成本宣布提价。
民调也不乐观:62% 选民不赞成特朗普处理关税的方式,54% 认为美国消费者是高关税最大受害者。且所谓的贸易成果实际规模有限:对英牛肉出口上限从 1000 吨提至 1.3 万吨,但远低于对日本、韩国等市场的年出口量;与日本的汽车协议因日本本就无进口关税,且美国车在日销量低更多是消费者偏好问题,实际影响微小。
此外,美国制造商成本因关税上涨,钢铁、铝、越南零部件等进口成本大增,企业希望政府提供财政援助抵消损失。而贸易伙伴的承诺也存疑:日本称仅为特朗普宣称的 5500 亿美元投资机构贡献 1%-2%;欧盟对 6000 亿美元新增投资、7500 亿美元能源采购的承诺,也仅为 “企业表达兴趣”,并非板上钉钉。
目前,特朗普的贸易政策重构仍在进行中,最大的挑战可能是与中国达成协议。
本文原载于“信保民工”微信公众号,如有转载或复制请联系“信保民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