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际贸易格局中的风险


全球贸易正进入一个由地缘政治和中国角色转变主导的新时代,发达经济体面临着日益复杂的风险。这篇文章通过数据揭示了这些变化,尤其聚焦于中国带来的双重挑战以及风险之间的相互影响。
地缘政治分裂:选择性显现
现在,国家间的外交立场越来越影响贸易往来,但这种影响并不均匀,中国的角色尤为特殊。通过分析各国在联合国的投票契合度(“理想点距离”)发现,地缘政治分歧对贸易的影响正在显现,但如果剔除中国,这种影响会更明显 —— 因为中国一边扩大出口,一边压缩进口,模糊了整体趋势。
这种分裂还带有行业特色:欧洲主要体现在低技术产品领域,美国则更多是高科技行业受地缘政治影响。
中国:从互补到直接竞争
中国已不再是只生产廉价低技术产品的国家,而是越来越多地与发达经济体在高价值领域竞争。通过 “伙伴相似度指数”(衡量出口与进口需求的匹配度)发现,中国在机械、电子、运输设备等行业的出口,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进口需求契合度越来越高,意味着中国在价值链上持续攀升,从 “互补伙伴” 变成了 “直接对手”。
与此同时,欧美对中国的出口契合度却在下降(比如欧元区汽车行业),显示中国在战略领域正努力实现自给自足,减少了对外部市场的依赖,这种不对称加剧了贸易失衡。
创新领域:中国快速追赶
中国的竞争不仅体现在产品上,更延伸到了创新层面。通过分析国际专利申请(“专利出口”)发现,中国在电信、绿色能源、电子等关键领域的专利活动激增,与欧美在技术产出上的相似度(“出口相似度指数”)显著上升。这意味着中国不仅能生产发达经济体需要的产品,还在同一战略领域进行创新,从 “依赖国外技术” 变成了 “自给自足的创新竞争者”。
关键投入品:依赖带来的脆弱性
发达经济体在关键材料供应上高度依赖少数国家,尤其是中国。中国掌控着全球 90% 以上的稀土加工量,在其他战略矿产精炼中也占重要地位,而这些材料对工业、国防等至关重要,短期内难以替代。
欧美在高科技产品进口上也高度集中,尤其在绿色转型、数字转型相关的关键投入品上,依赖地理政治距离较远的供应商。这种集中很容易因贸易争端、政策限制等导致供应中断 ——2010 年中日争端时,中国限制稀土出口就曾引发价格飙升,扰乱了欧美下游产业,类似风险至今仍存。
风险相互强化,欧洲更需警惕
中国带来的两种风险正在相互叠加:一方面,中国在太阳能、电动汽车等领域成为竞争对手,挤压本土产业(替代风险);另一方面,发达经济体依赖中国的关键投入品,容易被 “卡脖子”(互补风险)。这两种风险相互作用,让战略脆弱性进一步放大 —— 中国可能通过限制关键材料同时提供替代产品,既削弱国外生产,又扩大自身市场份额。
对欧洲来说,这种贸易分裂还影响货币政策:供应冲击更频繁、通胀波动更大,且欧元区内部各国暴露程度不同,统一政策应对更难。解决之道在于深化内部整合,减少贸易壁垒、完善资本市场,以此增强韧性和竞争力。
总的来说,全球贸易的逻辑已从 “效率优先” 转向 “战略优先”,中国的崛起重塑了竞争与依赖格局,发达经济体需要应对这种相互交织的风险。
本文原载于“信保民工”微信公众号,如有转载或复制请联系“信保民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