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贸易信用风险风云再起——从破产潮到贸易格局重塑

2025年盛夏,全球经济与贸易信用风险的风向再一次急转。过去数月间,从北美到南美,从欧洲到亚洲,从新兴市场到发达经济体,贸易信用风险事件层出不穷——企业破产潮加速、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地缘政治动荡持续、金融与汇率危机频发。在这一系列冲击下,全球企业,尤其是涉足国际贸易的出口商与进口商,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用挑战。
一、破产潮在全球蔓延——从单一事件到系统性风险
2025年7月,美国企业破产申请量创下五年来单月最高纪录。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不仅是个别行业的困境,而是多领域的集中爆发——美国标志性产业在需求暴跌的冲击下,出现连锁性破产潮,零售、制造、服务等多领域皆在调整与裁员中苦苦支撑。同时,数据显示,部分州的破产申请量激增,区域经济承压明显。
在南美,巴西的破产压力同样加剧——第一季度司法重整企业数量同比增长6.9%,上市公司破产申请数量增加,显示企业债务结构脆弱性依旧存在。阿根廷的情况则更多集中在货币与金融市场,比索在2025年7月创下自米莱贬值举措实施以来最差月度表现,汇率风险直接冲击进口支付能力。
欧洲也未能幸免。德国面临“破产潮”,包括Einhaus集团在遭受勒索软件攻击、支付赎金后最终破产的案例,更凸显了网络安全与信用风险之间的联动性。英国方面,尽管整体经济尚未陷入衰退,但政府已计划实施新的逾期付款制裁措施,以应对中小企业被拖欠款项的问题。
在北美的加拿大,破产案激增至2010年以来的水平,说明全球高利率与高成本环境的持续影响已经穿透到企业经营底层。
亚洲方面,印度2024-2025财年的企业破产案件下降28%至724起,但回收率依旧偏低,债权保护依旧薄弱。首尔市则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措施——拨款20亿韩元支持面临破产及出口风险的中小企业,其中一半直接用于补贴信用保险保费。
二、国际贸易摩擦与新格局——关税、地缘与路径分化
贸易摩擦的火焰在2025年并未熄灭,反而在部分领域升温。特朗普重返国际贸易舞台,其推出的全球关税政策已开始重塑贸易体系。美国零售业已为2026年春季订货季做好“更高价格与更少选择”的心理准备,而高关税与贸易壁垒的后果正逐步传导至全球供应链。中美之间的贸易战被部分分析认为是“徒劳的”,但短期内仍会对双方企业的经营规划产生压制性影响。
全球贸易结构正在出现路径分化——美国贸易赤字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已达1.4万亿美元,而中国顺差则攀升至1.1万亿美元。这一差距不仅体现了两国经济结构和出口竞争力的差异,也预示着未来在国际市场上的博弈将更加激烈。
红海航运因胡塞武装的升级行动持续中断,国际航运成本和运输时间延长,给依赖全球供应链的企业带来额外的库存与资金占用风险。日本企业也因投资安全问题而重新评估布局,例如在孟加拉国因欺诈案诉讼僵局而考虑撤资。
三、宏观经济与金融风险——汇率、通胀、流动性三重夹击
在宏观层面,多国面临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的双重压力。阿尔及利亚的长期结构性挑战持续影响宏观经济前景,限制了其吸引外资和扩大出口的能力。巴基斯坦则遭遇美元短缺危机,进口付款延迟、汇率承压,供应链因此受阻。
孟加拉国在经济放缓背景下,进口信用证开立量创五年新低,反映出国际银行体系对其信用风险的担忧。即使是经济表现相对较好的阿联酋,也在坏账增加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保持谨慎乐观。
拉丁美洲的情况稍显复杂。拉加经委会将该地区2025年的增长预期上调至2.2%,但同时警告长期增长动力不足。其背后是贸易、投资与结构性改革步伐不均衡的现实。
四、信用保险与风险管理——防守反击的关键工具
面对全球信用风险的扩散,贸易信用保险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预计到2033年,全球贸易信用保险市场将以年均10.7%的速度增长,其中亚太地区增速最快。这不仅源于区域经济活跃度高,也反映出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迫切需求。
多国政府开始直接介入推动信用保险普及。首尔市的补贴政策是典型案例,而英国的新规也间接鼓励企业利用保险工具来规避拖欠风险。企业界逐渐认识到,信用保险不仅是财务补偿工具,更是获取客户信用信息、优化交易结构的重要手段。
五、产业与法律交叉风险——从知识产权到网络安全
在复杂的全球环境中,产业风险与法律风险交织。例如“当知识产权遇上破产”的案例提醒企业,在债务违约或破产程序中,知识产权的归属与价值评估可能陷入法律灰区。此外,德国Einhaus集团的事件表明,网络攻击不仅带来数据与资金损失,还可能成为企业陷入破产的直接导火索。
美国知名床垫零售商申请第七章破产清算的案例,则体现了消费需求变化、行业竞争和融资成本叠加的风险。
六、结语——风险常态化下的企业生存之道
2025年的全球贸易信用风险形势表明,破产、关税、地缘、汇率等风险已呈现常态化趋势。企业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必须:
-
提升风险监测能力——实时跟踪买方信用状况、行业趋势与国际政策变化;
-
优化合同与结算条款——减少单一市场依赖,强化付款保障机制;
-
积极利用信用保险——不仅用于赔偿,更作为风险预警与管理工具;
-
强化内部韧性——包括供应链多元化、网络安全防护、知识产权保护等。
在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中,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谁能在风浪中先察觉暗流,谁就能在下一个周期中占据优势。
本文原载于“信保民工”微信公众号,如有转载或复制请联系“信保民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