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权公司在企业破产中扮演何种角色?
作者:马克・赫夫曼(Mark Huffman),记者
日期:2025 年 10 月 21 日
来源:消费者事务网(ConsumerAffairs)

有私募股权支持的企业破产案例正在增加,2025 年上半年已有 52 家相关企业申请破产。
消费者常常会因自己喜爱的零售商或连锁餐厅申请破产、停业而感到沮丧。近来,这类破产案例呈现出一个趋势 —— 许多破产企业都由私募股权或风险投资公司持有。
标普全球(S&P Global)报告显示,2025 年上半年,有 52 家获得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申请了破产保护。同期,美国共有 371 家企业申请破产,这意味着其中 14% 的破产企业由私募股权持有或支持。而 2024 年全年,这一占比为 16%。
私募股权公司在其收购企业的发展乃至最终破产过程中,都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其影响取决于交易结构的设计、债务的管理方式,以及收购后对企业的运营策略。
以下将详细说明这种影响的具体体现:
私募股权公司通常采用杠杆收购(Leveraged Buyout,LBO)模式 —— 即结合自有资金和大量债务来收购企业。通常情况下,承担这些债务的是被收购企业本身,而非私募股权公司。这意味着被收购企业必须产生足够的现金流,以支付新增的利息和贷款还款。
•收购前:企业可能负债适中、利润稳定。
•收购后:企业面临高杠杆压力,负债规模有时可达其年利润的数倍。
若企业运营良好,这种结构能放大私募股权公司的收益;但一旦企业收益下滑或利率上升,也会大幅增加其破产风险。
债务的影响
维克森林大学(Wake Forest University)金融学教授、学者财务咨询公司(Scholar Financial Advising)创始人斯蒂芬・希普(Stephan Shipe)认为,私募股权的参与并非企业破产的直接诱因,最终结果仍取决于管理。
“最大的风险在于企业被加载过多债务,” 希普向消费者事务网表示,“这时就会出现各种负面案例。如果企业将现金流用于支付新增债务,或是向投资者分配资金,这种模式很快就会难以为继 —— 玩具反斗城(Toys ‘R’ Us)就是典型例子。”
2005 年 3 月 17 日,贝恩资本合伙公司(Bain Capital Partners LLC)、科尔伯格・克拉维斯・罗伯茨公司(Kohlberg Kravis Roberts,KKR)与沃纳多房地产信托公司(Vornado Realty Trust)组成的财团宣布,以 66 亿美元杠杆收购玩具反斗城。这家零售商最终于 2017 年 9 月申请破产。
“但也有私募股权为企业带来实际价值的案例,” 希普补充道,“如果私募股权公司专注于特定行业,它们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效应、更优化的流程以及经过验证的运营体系,助力企业发展。最终结果如何,关键在于管理方式。”
一些批评者认为,私募股权的部分策略虽旨在提升效率或榨取价值,却可能在无意间(有时甚至是可预见地)将企业推向资不抵债的境地。被收购企业若举债过多,会丧失财务灵活性。即便只是轻微的经营波动 —— 比如失去重要客户、供应链受阻或融资成本上升 —— 都可能导致企业无法偿还债务。
风险加剧
2019 年,《机构投资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杂志援引加州理工州立大学(California Polytechnic State University)的一项研究指出,通过杠杆收购被私募股权公司纳入囊中的健康企业,其贷款违约概率会增加 10 倍。研究人员发现,通过杠杆收购获得的大型企业中,约 20% 会在 10 年内破产;而同期对照组企业的破产率仅为 2%。
除零售业外,近年来私募股权公司也收购了不少医疗健康企业,但多数结果不佳:
•安维视医疗(Envision Healthcare)于 2018 年被收购,五年后宣布破产。
•全美连锁门诊放射与肿瘤治疗服务提供商阿克明公司(Akumin)于 2023 年宣布破产。
•斯图尔特医疗保健公司(Steward Health Care)于 2024 年宣布破产。
尽管这一趋势令人担忧,但需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私募股权参与都会对企业造成破坏。若私募股权公司以负责任的方式减少企业低效问题、提供战略指导与资金支持,并专注于企业长期发展而非短期套现,最终结果既能让企业受益,也能为消费者带来价值。
本文原载于“信保民工”微信公众号,如有转载或复制请联系“信保民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