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僵尸经济”隐忧:利率、AI与政策陷阱下的美国未来
原文作者: Allison Schrager
来源:Bloomberg
日期:2025年10月13日

美国专栏作家 Allison Schrager 在其题为 “A Zombie Economy Could Be America’s Future” 的文章中警示,未来十年,美国经济有可能在高利率与人工智能技术冲击两重夹击下,逐步蜕变为一只“僵尸经济体”:即大量仅能勉强支付利息、难以真正创造净收益的企业占据主流,同时政府与市场不得不维持对这些“僵尸企业”的隐性或显性支持,以避免系统性崩盘。Schrager 认为,美国若选择“操纵利率”(例如对收益率曲线干预、维持利率低于市场水平)以维稳经济增长,可能走上日本那条长期停滞、效率低下的道路。
本文将从前因后果、影响与启示三方面,对该观点进行梳理与深入分析。
一、新闻观点背后的逻辑与前因
要理解 Schrager 的 “美国可能成为僵尸经济”判断,必须先抓住她文章中几个核心逻辑支点:
1. 高利率压力:债务与融资成本承压
Schrager 指出,疫情以来,美国10 年期及更长期债券收益率显著上升,意味着消费者、企业及政府的融资成本普遍被拉高。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依赖低利率环境才能生存运营的企业会面临债务偿付与资金展期的双重压力。她警告:若利率持续居高不下,资本密集型、杠杆率高或利润微薄的公司可能陷入“收入几乎全部被利息吞没”的境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僵尸公司”(zombie firms)——它们可能还能勉强生存,但缺乏扩张性、创新性和真正的盈利能力。
2. AI 结构性冲击:推动效率裂变与劳动替代
除利率挑战外,Schrager 还强调人工智能(AI)和自动化对多个行业的结构性冲击。对于那些技术含量低、利润微薄的企业而言,它们若不能及时转型,可能陷入被淘汰边缘。她认为,这种技术驱动的供给侧变革可能加剧“优质企业 vs 平庸企业”的两极分化——优质、创新型企业获得爆发性增长,而那些只能依靠资本延续的企业则变为负担。
3. 政策诱惑:干预利率与收益率曲线控制
Schrager 警告说,为了缓冲经济下行或金融风险,政府/央行可能会采用“收益率曲线控制”(yield-curve control)或其他利率干预手段,即人为压低长期利率,使其低于市场定价水平,从而减轻债务人的负担、刺激投资与消费。她认为,这种做法在短期可能产生刺激效果,但代价在长期可能极高:它会在市场机制失灵、资源错配、资本效率下降方面留下隐患。
4. 日本经验的镜鉴警示
Schrager 多次引用日本的“失落三十年”作为前车之鉴。在日本房地产与股市泡沫破裂后,其银行体系与部分产业长期被低效僵尸企业拖累;政府和央行多次干预利率、注入流动性,却未能扭转增长停滞、通胀低迷的趋势。Schrager 认为,日本的案例表明:一旦利率被扭曲、市场效率被削弱,国家可能陷入“似增长、非增长”的僵尸态。
简而言之,Schrager 的判断基于以下几重叠加压力:利率上升 → 资本成本高企 → 企业偿债困难;再加上 AI 结构性冲击,使得效率低下、利润空间狭窄的企业更易被淘汰;而政策干预若不谨慎,可能形成对“僵尸经济”的制度性变相维持。她以此警示:美国经济若迷信货币工具与投机式刺激,可能演变为一个“容量大但长年乏力”的僵尸体系。
二、可能演变路径与风险节点
在理解了其逻辑结构后,我们还需要探讨:如果美国真的沿着这一方向演进,其可能路径、风险节点与转折点在哪里?
路径一:渐进僵死化 — 植入僵尸企业让市场被长期钝化
在高利率持续、资本流动性受限的背景下,许多处于边缘的中小企业可能无法获得足够融资。政府或央行为了避免断裂、失业潮、金融风暴,可能倾向于“维稳”这些边缘企业(或通过贷款展期、财政补贴、隐性救助等方式)。这就有可能让部分低效企业长期存活下来,逐步形成一个“高比例僵尸企业”的经济生态。资本和资源被耗费在维持无效存量上,创新型和效率型企业在资源争夺中反而受限。
这种状态下,整体经济可能看似“稳住了”,但增长动能会被削弱——资本不能自由流向高效率部门,劳动力和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可能长年下滑。
路径二:结构性分化加剧 — 双轨经济日益明显
在这种危机背景下,经济可能进一步向两个极端分化:
•优质部分:拥有技术、品牌、规模、研发能力的企业能够抗住冲击,或者转型升级、采用 AI 与自动化,并抢占新兴行业;
•劣质部分:那些缺乏竞争力、依赖传统模式、杠杆率高、经营边际薄弱的企业,被挤压、陷入僵死状态。
这就可能形成一种“精英强化 — 底层僵化”的新结构:资源向头部集中,中小微型低效企业越来越难生存,整个产业链、供应链中的薄弱环节因无法获得资本支持而断裂。
路径三:政策逆反与债务负担的临界爆发
在僵尸经济模式下,若政策持续依赖干预利率或财政补贴,一旦外部冲击(如美元强势、国际利率上升、金融危机、地缘冲突等)出现,维稳能力可能被撕裂。部分负债率极高的企业可能爆发债务违约潮,银行和金融机构因此恐慌,流动性链条可能断裂,最终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
在这一过程中,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银行资本与坏账之间的博弈可能拉锯多年,甚至可能出现大规模资产重组、破产潮、救市行动等。
核心风险节点
在这些路径中,有几个关键节点值得高度警惕:
1.利率政策失控:若政策制定者为了短期提振而长期压低利率,会削弱市场定价机制与资本配置效率;
2.杠杆率攀升:企业与金融机构若持续借贷扩张,一旦利率或现金流遭遇压力,风险迅速放大;
3.财政与救助边界模糊:若政府干预成为常态,比如隐性补贴或救助,市场歧视风险降低但道德风险上升;
4.创新替代滞后:若 AI 等效率提升技术在传统企业渗透缓慢,则低效率企业可能更难被淘汰或改造;
5.金融体系传染风险: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信贷紧缩、资产负债表脆弱性加剧。
若上述节点控制不好,美国经济可能在一个较长周期里陷入低增长、低效率、资本滞留的僵尸状态。
三、影响与启示:对美国、全球与中国视角的反思
Schrager 的判断若成为一种可能未来,其影响将是深远的。以下是几个值得关注的层面及对中国/新兴经济体的启示。
美国层面:政策权衡与后果
1.短期刺激 vs 长期效率的权衡
在经济下行压力与选举周期影响下,美国政府/美联储可能倾向短期刺激,这也是许多西方国家在经济周期调整时的常见路径。但 Schrager 的观点是:这种刺激可能是在“杀鸡用牛刀”,短期看似稳住了情势,反而削弱长期效率,令美国走上日本式拖沓、低速扩张的路径。
2.债务负担与财政可持续性问题
如果越来越多资金用于维持低效存量、补贴弱势部门、救助濒危企业,那么财政负担不断加重,经济弹性下降。长期来看,这不只是一种经营风险,也是国家财政可持续性的隐忧。
3.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锥体争夺
在 AI、绿色转型、高技术制造等领域,那些具备核心能力的公司会越发凸显其增长红利。但如果资本与资源被分流去维系僵尸企业,中小创新型公司可能因融资难、成本高、竞争力弱而被边缘化。
4.金融体系稳定 vs 信贷风险扩散
僵尸经济状态下,不良贷款率可能上升,银行资本充足率受到挑战,信贷供给可能转向守旧型、信用审查更加严苛。金融体系可能因救助惯性供应更多“烂账”而逐渐累积脆弱性。
对全球与新兴市场的启示
美国是全球资本和技术中心,其经济走向具有外溢性。若美国逐步演变为“僵尸经济”,其对全球资本流动、技术创新、产业链格局都可能产生层层冲击。新兴市场、发展中国家必须警惕以下几点:
1.资本溢出效应
2.若美国面临增长乏力、资本回报下降,资本可能向高成长的新兴市场寻求“出路”,流动性波动性可能加剧,对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和汇率产生冲击。
2.竞争压力增强
美国若在高端技术产业(如 AI、生物技术、半导体等)资源集中度更高,那么新兴国家在中低端产业可能被进一步边缘化。
3.金融去杠杆与信贷收缩风险
若美国金融机构风险爆发,全球信贷环境可能趋紧,发展中国家对外融资成本上升、资本流出压力加大。
4.警惕“僵尸经济”路径复制
对许多经济体尤其是那些结构性转型尚未完成、创新能力不足、市场机制尚不成熟的国家而言,美国的僵尸经济路径可能成为反面教材。若政策治理不当,这条路径可能被复制——进入低增长、高补贴、资源错配的滞涨陷阱。
对中国与国内政策的思考
虽然美国与中国的政治制度、产业结构、金融体系大不相同,但 Schrager 的警示对中国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1.防范低效率产能与僵尸企业滞留
中国过去十几年来也在推进“去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但在某些行业和地方政府层面,仍存在“僵尸企业”通过隐性补贴、融资支持、政策保护等方式存活。若未来宏观环境趋紧、利率上行,那些依赖低成本资金维持运转的企业将面临存续压力。
2.谨慎使用货币干预手段
为保持经济稳定,中国央行在利率、汇率、信贷引导等方面已有较多干预经验。Schrager 的逻辑提醒我们:若长期干预扭曲市场定价机制、压低债券利率、弱化风险识别功能,可能导致资本效率下降、资源错配加重。
3.技术升级与产业结构转型为主线
在 AI、绿色能源、高端制造、新材料等领域,中国若能加快创新能力与产业链中高端突破,就更可能在未来产业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否则,在全球竞争中可能被美国或其他技术中心进一步压制。
4.增强金融风险管理能力
面对高杠杆、融资成本上升、信用风险集聚,中国需要强化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定价能力、违约处置能力、不良资产回收机制、结构性金融工具设计等。要防止因为政策干预太多或信贷扩张过度,而积累系统性金融风险。
四、批判性视角与不确定性观察
Schrager 的观点虽然极具警示意味,但在现实中,将美国全面演变为“僵尸经济”也并非必然。我们还应考虑以下几点不确定性与反向力量:
1.技术红利可能尚未充分释放
虽然 AI 对传统行业带来冲击,但也可能激发大量新需求、新产业、新模式。部分中小企业若能抓住技术红利、进行升级转型,仍有逆势成长机会。
2.资本与资源的结构重组能力
美国在资本市场、风投、私募、科技创新体系方面仍有强大优势。资本有可能向优质板块重新分配,从而缓解“僵尸化”的压力。若科技、健康、清洁能源等领域成为资本新高地,可能产生支撑经济新动力。
3.政策调节空间仍存在
尽管 Schrager 警惕“长期操纵利率”的问题,但实际上美联储、财政当局具备一定政策调整工具:如结构性财政支出、税收激励、信贷支持、公共投资等。若这些工具使用得当,或可在一定程度缓冲僵尸化趋势。
4.外部环境与需求重构可能强劲反弹
如果全球经济格局、贸易需求、产业链重构出现重大机会(如绿色转型、能源安全、数字化浪潮等),可能为美国出口、技术优势产业打开新空间,从而在某些板块逆行突破。
5.僵尸经济的多样度与混合性可能更复杂
即便部分行业或企业出现“僵尸化”,整体经济可能并不完全进入全面僵尸状态。可能是“僵尸化程度提升 + 存量疲软 + 新经济驱动板块增长并重”的混合局面。
五、总结:警觉僵尸化趋势,创新与效率才是出路
Allison Schrager 的那篇文章,以“美国可能成为僵尸经济”为警示,把利率上升、AI 冲击、政策干预倾向三大压力链条串联起来,指出美国未来经济可能向日本式停滞演化。她主张,若美国选择以政策干预低利率来对冲压力,可能牺牲长期效率,让资本与资源被错误配置、创新动力被遏制。
从宏观层面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当一个经济体的核心动能逐渐被资本补贴和政策维稳替代时,其内在活力与竞争能力可能日渐匮乏。美国若真沿这条路径走下去,其全球领导地位也可能面临审视:谁能带动下一轮技术浪潮、谁能成为下一个增长中心?
对中国与其他国家而言,Schrager 的警示则更具现实意义。我们要警惕“低效率产能僵尸化”、要警惕“干预扭曲市场定价”、要坚持 效率提升 + 结构升级 + 创新驱动 的政策路径,更不能在短期“稳增长”压力下失守长周期竞争力。
本文原载于“信保民工”微信公众号,如有转载或复制请联系“信保民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