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欧洲经济病夫

欧洲Modern Diplomacy网站2023 年 7 月 24 日报道,德国是欧洲经济病夫(原文标题Germany is a Europe’s sick economic giant)。本文不代表信保民工、催全球以及其所在国家的立场或观点。
150 多年来,化工巨头巴斯夫(BASF)一直是德国企业的支柱,以源源不断的创新支撑着德国工业的崛起,使 "德国制造 "成为全世界羡慕的对象。但是,该公司最新的 "登月计划"--投资 100 亿美元建造一座最先进的综合大楼,声称将成为可持续生产的黄金标准--并没有在德国进行。POLITICO 在一篇关于德国目前面临的经济问题的长篇报道中写道。
巴斯夫于 1865 年在莱茵河畔成立,当时名为 Badische Anilin- & Sodafabrik。今年 2 月,该公司宣布关闭位于家乡路德维希港的一家化肥厂和其他工厂,裁员约 2,600 人。
德国经济在第一季度陷入衰退,大量调查显示,企业和消费者都对未来深表怀疑。
这种担忧是有道理的。将近 20 年前,德国通过一揽子雄心勃勃的劳动力市场改革,摆脱了 "欧洲病夫 "的名声,释放了工业潜力,并迎来了一段持续繁荣的时期,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对德国机械和汽车的强劲需求。德国的出口大大超过了进口,这让许多合作伙伴感到沮丧,但德国的经济却蒸蒸日上。
面对高昂的能源成本、工人短缺和繁文缛节这些有毒的鸡尾酒,德国的许多大公司--从大众汽车和西门子这样的巨头,到许多不太知名的小公司--正在经历一场后知后觉的觉醒,并争先恐后地前往北美和亚洲寻找更加绿色的牧场。
2023 年 6 月,失业率同比上升了约 20 万,而在这个月,企业通常会增加就业岗位。虽然总体失业率仍保持在 5.7% 的低水平,职位空缺数量也高达近 80 万个,但德国官员正在迎接更多坏消息。
长期以来,一直是德国公司健康状况风向标的德国工程公司的新订单,像石头自由落体一样不断下降,仅 5 月份就下降了 10%,这是连续第八个月下降。从建筑到化工,整个德国经济都出现了类似的疲软。
Hans-Jürgen Völz, BVMW的首席经济学家,该协会为德国的中小企业(即构成该国经济支柱的数千家小型和中型企业)进行游说,他表示:“人们有时会听到关于‘逐渐去工业化’的说法,但现在不仅仅是逐渐了。” 要了解去工业化的长期影响,无需细查美国的锈带地区或英国的中部地区,这些曾经繁荣的工业走廊成为政策失误和全球竞争压力的牺牲品,从未完全恢复过来。只不过在德国,其后果将在整个欧洲范围内发生。
问题在于德国最重要的工业部门,从化工到汽车再到机械,都源于19世纪的技术。虽然几十年来,德国通过优化这些产品蓬勃发展,但其中许多产品要么变得过时(内燃机),要么在德国生产成本太高。创新带来经济增长,随着德国传统产业的衰落,问题是什么新的重大事物将取而代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什么替代品。
德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仅排名第八,这是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每年编制的一项排名。在欧洲,德国甚至没有进入前三名。
德国工业核心的削弱将对欧盟其他国家产生重大影响。德国不仅是欧洲最大的国家,还发挥着车轮枢纽的作用,作为许多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投资者,将该地区的不同经济体联系在一起。
过去三十年来,德国工业已将中欧变成了自己的工厂。保时捷在斯洛伐克生产其最畅销的卡宴 SUV,奥迪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一直在匈牙利生产发动机,高档家电制造商美诺(Miele)在波兰生产洗衣机。数以千计的德国中小型企业(即所谓的 Mittelstand)活跃在该地区,它们是德国经济的支柱,主要为欧洲市场生产产品。
虽然它们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但德国的持续衰落将不可避免地拖累该地区的其他国家。
使德国成为欧洲工业强国的秘诀--高技能劳动力和以廉价能源为动力的创新型企业--已经不复存在。随着一代婴儿潮一代在未来几年退休,德国正加速迈向人口悬崖,这将使德国企业失去在全球市场上保持竞争力所需的工程师、科学家和其他高技能人才。
在未来 15 年内,德国约 30% 的劳动力将达到退休年龄。德国年轻人渴望 "安全 "的工作。许多年轻人宁愿为国家工作,也不愿创业。
迄今为止,通过移民来弥补日益增长的工人短缺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尽管德国每年仍接收数十万寻求庇护者,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缺乏企业所需的技能)。德国立法者通过了一项新的移民法,取消了外国技术工人在德国定居所面临的许多官僚主义障碍。至于能否奏效,这又是一个问题。
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战争后,能源成本飙升,德国自身也在努力应对气候变化,这些都加剧了人口方面的挑战。克里姆林宫停止向德国输送天然气,实际上削弱了德国依赖廉价能源的商业模式的核心竞争力。虽然天然气批发价格最近趋于稳定,但仍是危机前的三倍左右。这使得巴斯夫这样的公司别无选择,只能寻找替代品,而巴斯夫在德国的主要业务在 2021 年消耗的天然气就相当于整个瑞士。
即使在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进行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补贴之后,德国仍然没有足够的风力涡轮机和太阳能电池板来满足需求,这使得德国人的电费是国际平均水平的三倍。
一个多世纪以来,汽车业一直支撑着德国的命运,而德国经济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汽车业(占德国产值的近四分之一)能否在电动汽车盛行的今天继续保持其在豪华车市场的地位。
长期以来,汽车工业一直是德国的民族骄傲,但如今却成了德国的阿喀琉斯之踵,究其原因,与其说是德国的结构性缺陷,不如说是狂妄自大。多年来,奔驰、宝马和大众等公司拒绝放弃内燃机,将特斯拉和其他早期创新者视为昙花一现。
这一战略失误不仅为埃隆·马斯克敞开了大门,也为中国敞开了大门,中国早在 15 年前就开始投入巨资开发电动汽车,当时德国人对这一想法嗤之以鼻。
安联保险公司最近的一项研究预测,如果目前的趋势保持不变,中国制造商在中国和欧洲的市场份额都在增加,那么到 2030 年,欧洲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利润可能会减少数百亿欧元,德国公司首当其冲。
几十年来,中国人一直将德国的工业和工程视为典范。突然之间,德国人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事实证明,美国《通货膨胀削减法案》提供的资金尤其具有吸引力。大众汽车公司于 3 月份公布了在南卡罗来纳州建造一座耗资 20 亿美元的工厂的计划,该公司希望在南卡罗来纳州复兴 "侦察兵"(Scout)品牌。
社会福利将是一大热点。德国是最慷慨的福利国家之一,去年社会支出占经济总量的 27%(美国为 23%)。随着柏林面临大幅增加国防开支的压力,勒紧裤腰带--以及公众的反弹--已经开始。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情况只会更糟。
德国工业的当务之急--对德国吱吱作响的基础设施进行现代化改造--将更加难以筹措资金。德国的道路、桥梁、航道和其他重要基础设施亟需维修。
最近对 128 家德国汽车供应商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没有一家供应商计划增加在本国市场的投资。超过四分之一的供应商计划将业务转移到国外。
总有一天,德国人会清醒地认识到他们所面临的危险。
问题是,他们是否会在为时已晚之前采取任何措施?
本文原载于“信保民工”微信公众号,如有转载或复制请联系“信保民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