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4月2日的关税狂潮可能会削弱发展中经济体


4 月 2 日,唐纳德·特朗普总统提出了新的关税政策,作为一项务实的“互惠”贸易政策,旨在平衡美国与其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但对来自发展中经济体的进口产品征收关税既不互惠,也不符合战略。新关税既不反映这些国家对美国出口产品征收的关税,也没有考虑到影响较贫穷国家关税制度的截然不同的经济条件和财政现实。此外,他们忽视了制度能力、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的基本现实。加上美国发展援助的削减,这些关税可能会不可逆转地损害美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地位。
首先,这些不是“互惠”关税。“互惠”是指对进口产品征收与伙伴国对美国出口产品征收相同的关税水平——简单的针锋相对。2024 年,越南的平均最惠国 (MFN) 关税税率为 9.4%。因此,对越南征收的互惠关税约为 9.4%,而不是特朗普 4 月 2 日宣布的 46%。这些新关税充其量只是理论上(尽管不切实际)消除美国与这些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逆差的关税税率的一半左右。人们对此是否是一个值得称赞的政策目标有不同的看法,但事实并非如此。将这些关税称为互惠关税就像把牛称为马一样(指鹿为马)。
当然,这些计算出来的比率并没有考虑到关税冲击可能会削弱这些国家的经济,从而降低它们对美国出口产品的需求。许多发展中经济体对美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已经很有限,因为美国——与其发达经济体的地位相称——倾向于出口更昂贵、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而较贫穷的国家对这些产品的需求显然有限。美国农产品出口是个例外,但许多发展中经济体对大宗食品的需求相对较弱——同样是因为贫困和依赖自给性农业来维持生计。由于国外反美情绪的加剧,对美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可能进一步下降,这可能导致抵制美国商品,就像加拿大和丹麦已经出现的情况一样。
其次,许多发展中国家出于必要而非选择而提高关税。穷国不仅资金短缺,而且它们的行政和官僚能力通常也远不如发达经济体。在有限的几个入境口岸征收的税款比构成发达经济体税基大部分的收入税、工资税和增值税要容易得多。当然,对关税的依赖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这些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的政策制定者知道这一点。他们仍然维持较高的关税,这表明他们面临着严峻的财政现实,而不是缺乏贸易政策敏锐性。
第三,特朗普政府提出的补救措施——仅仅在美国建立和生产,在关税壁垒的保护下——是不可能实施的,因为发展中经济体向美国出口了许多原材料和农产品。以科特迪瓦为例,如今它可能会改名为科特迪瓦可可:它占全球可可产量的近一半,而可可约占科特迪瓦对美国市场出口的 76%。这几乎完全是由于地理位置:科特迪瓦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温度、海拔和湿度的最佳位置,可可生长茂盛。可可树需要三到五年才能开始结果,十年才能完全结果。美国最多有 3,500 英亩土地——全部位于夏威夷——理论上可以维持可可生产;科特迪瓦有 1180 万英亩土地正在种植。将科特迪瓦巧克力产业外包到美国不仅会适得其反,而且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美国对科特迪瓦商品征收的新关税为 21%,但这并不能改变这一现状。
全球范围内的咖啡、黑胡椒、香蕉、棕榈油和一系列矿产品(其中许多产品都免征关税)的情况也一样。虽然利用关税来将 T 恤和廉价鞋子的生产转移回国内并不明智,但至少是可能的。如果由于地理和气候现实而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么就没有必要提出促进国内产业的理由。
特朗普政府将关税视为增加政府收入、鼓励产业回流和平衡双边贸易的工具。关于这些目标的优劣,人们可以进行真诚的辩论。但是,对许多生产没有美国国内产业竞争的产品的发展中经济体征收极高的关税,只会让已经因美国削减发展援助而陷入困境的贫穷国家和美国消费者付出代价。此外,它们可能会缩小美国出口的市场。这不是互惠。这肯定不是促进美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利益的良方。
本文原载于“信保民工”微信公众号,如有转载或复制请联系“信保民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