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全球-GlobalDebtCollectionService全球账款催收专家

国有基金投资丨格兰德旗下商账催收服务平台

全球应收账款法律服务网

公共服务平台

官方热线:18561580796
QQ:2461438308
微信:gladtrust2006
催全球 >  外贸资讯 > 
投资印尼、泰国、越南的比较分析

投资印尼、泰国、越南的比较分析

干货工具
2025-08-08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革,东南亚地区日益成为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核心“战场”。据世界银行数据统计,2020—2023年间,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泰国、越南三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8.2%、6.7%和12.4%,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资企业作为主要参与者,2022年对三国直接投资存量突破800亿美元。然而,印尼、泰国和越南三国在资源禀赋、政策导向及投资风险上的差异,造成三国营商环境各有利弊,投资逻辑呈现显著分化。

 

一、三国投资环境综合分析

(一)印尼:资源与人口红利的双重驱动

印尼是东盟国家中国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GDP总量第一的国家,东盟总部就设在雅加达。印尼拥有丰富的矿产、森林、渔业资源以及年轻化的人口结构(平均年龄29岁),这些均为其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印尼政府通过《创造就业法》和税收优惠政策优化了营商环境,新首都努山塔拉建设也展现出其长期发展的雄心。2025年,印尼GDP增长率预计在4.8%—5.6%之间

印尼的镍矿储量占全球总量的22%,这一独特优势使其成为当今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链的关键节点。2020年,印尼颁布实施《矿业法修订案》禁止原矿出口,要求镍矿、铝矿等必须在其境内加工,直接推动中资企业从单纯矿产进口转向本地化生产。例如,宁德时代联合印尼国有矿业公司ANTAM投资60亿美元建设的莫罗瓦利产业园,计划到2025年实现40万吨高冰镍年产能,预计占全球供应量的15%。

同时,作为东南亚最大人口国,印尼中产阶级人口在2023年达到5200万,支撑电商市场规模突破620亿美元。中资企业通过本土化运营抢占先机,如极兔速递(J&T Express)2023年在印尼建立超过1500个自营网点,利用摩托车配送体系将物流成本降低30%,市占率升至35%。

尽管市场空间广阔,印尼较为落后的基础设施造成物流效率较低,运输成本较高。世界银行物流绩效指数(LPI)显示,印尼港口通关平均耗时4.2天,是越南的2.1倍。中资企业需采取“捆绑投资”策略,如中国港湾在承建雅加达—万隆高铁时,同步投资2.3亿美元建设配套货运枢纽,以确保原材料的运输时效。

(二)泰国:高端制造枢纽的升级机遇
泰国是东盟国家中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国家,与中国地缘相近、血脉相亲、文化相通,中泰一家亲是两国关系最好的诠释。稳定的政治环境、宽松的投资政策、包容的社会文化,都为中资企业赴泰国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泰国经济以制造业、旅游业和农业为支柱,2025年GDP增长预计在3.5%—4.2%之间。作为东盟的物流枢纽,泰国拥有成熟的供应链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中泰之间可通过陆海空联通,大大降低物流成本。当前,已有多家中资企业入驻曼谷周边各个工业园区,而中泰自贸协定和东部经济走廊(EEC)政策也为中企投资提供了较大便利。
当前,泰国已形成东南亚最成熟的汽车供应链体系,拥有2300家一级供应商,本地化率高达65%。在全球新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比亚迪于2023年投资4.9亿美元在泰国罗勇建设右舵车生产基地,利用本地供应链将零部件采购成本降低18%,并于2024年投产,目标为年产15万辆电动车。
泰国银行支付系统发达,电子支付普及率达82%,为金融科技企业提供了高起点。支付宝、微信等均可以在泰国绝大多数零售店使用,同时蚂蚁集团通过战略投资泰国本地支付平台TrueMoney,将其数字钱包用户从1200万增至2700万,跨境汇款手续费降至1.5%。
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外资企业赴泰投资,泰国制造业的工资水涨船高,目前已升至450—600美元/月,且技术工人缺口超过10万人。为应对劳工成本的上升,中资企业也在通过不同方式压缩成本,如海尔集团泰国工厂通过引入120台工业机器人替代焊接、喷涂等环节,单位人工成本下降18%,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定制培养500名自动化技术工人以应对技术人员紧缺问题。
(三)越南:全球供应链重构的核心承接者
越南是三个国家中唯一与中国接壤的国家,经济发展迅猛,近年来已成为全球制造业转移的热点地区。2025年,越南GDP增长率预计达到6.5%—7.0%,在东盟国家中名列前茅。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越的地理位置(靠近中国供应链)和多边自贸协定(如EVFTA、CPTPP),是越南吸引外资的核心优势。越南凭借15项自贸协定覆盖全球56个经济体,对美出口额在2023年达1090亿美元。目前,三星电子已将超过60%的智能手机生产转移至越南,带动本土供应商数量从2015年的35家增至2023年的257家。
波士顿咨询研究显示,越南制造业综合成本较中国低30%,其中人工成本优势显著。河内地区最低月薪为190美元,仅为深圳的23%。立讯精密在北江省投资2.7亿美元建设的AirPods生产线,通过“越南组装+中国精密部件供应”模式,将总生产成本降低22%。
值得注意的是,越南政府频繁调整外资政策,给企业投资带来一定的潜在风险。如2023年,越南突然将电子烟纳入专卖管制,导致思摩尔国际在建的1.2亿美元工厂被迫暂停。同时,越南经济对出口的高度依赖和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瓶颈也可能放大其投资风险。

 

二 、三国投资风险分析

(一)是政治与政策风险

印尼、泰国和越南的政治环境在东南亚相对稳定,但仍然存在政策变动的风险,可能影响中资企业的长期投资计划。

近年来,印尼政府多次调整矿产出口政策,如2020年禁止镍矿出口,以促进国内冶炼产业发展,还有2024年印尼航运法修正案对外资航运公司股东资质和运营船舶吨位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这类政策变化均对在印尼投资矿产、新能源产业及配套行业的中资企业造成较大影响。此外,印尼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存在协调不畅的问题,也可能导致行政审批复杂化。

泰国政局相对稳定,但也存在政策多变且不同政府机构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造成各自为政、法规兼容性差的现象。中资企业要密切关注泰国对外国企业持股比例的限制要求,如媒体、电信等必须以合资模式运作的行业。

越南政府鼓励外资进入制造业,但对部分关键行业,如金融、电信等,仍然有较多限制。例如,外资企业在银行业的持股比例受到严格控制。此外,越南法律体系仍在完善中,部分法规实施不够透明,可能影响企业投资计划。

(二)供应链和劳动力风险

虽然越南、印尼和泰国的劳动力成本仍然低于中国,但近年来工资水平不断上涨。例如,2023年越南最低工资上调6%,印尼的劳工权益保障逐步加强,使得企业人力成本增加。泰国的劳动力市场相对成熟,但在高端制造和IT行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突出。印尼和越南的劳动力总体年轻化,但技能培训不足,企业需要投入更多资源进行本地员工培训。

印尼地理条件复杂,部分地区物流基础设施较差,影响供应链稳定性。泰国供应链体系完善,但部分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增加供应链成本。越南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节点,但港口和交通设施仍有待提升。

(三)文化与法律适应性

东南亚国家在商业文化上与中国存在差异。例如,在泰国,企业需要与当地合作伙伴建立长期关系,以确保业务顺利开展。印尼和越南的商业决策流程可能较长,企业需要适应当地的谈判风格。还需注意的是,泰国是佛教国家,印尼是穆斯林国家,较多的假日以及宗教风俗习惯也会对劳动生产效率造成一定影响。

越南的法律体系仍在完善,企业可能面临税收、劳动合同等方面的不确定性。泰国和印尼的法规较为复杂,条款繁多,但执法机构在执行时会有一定额度的裁量权,所以中资企业需要聘请本地权威的法务咨询机构以确保合规合法运营,避免不必要的处罚。

 

三、三国投资策略建议

(一)印尼投资建议

一是加强政府关系。与印尼政府及地方机构建立良好沟通,跟踪政策变化,减少政策风险。

二是优化供应链管理。考虑建立本地化供应链,降低物流成本和运营风险。

三是加强员工培训。由于印尼劳动力技能参差不齐,企业可通过与当地高校和培训机构合作,提高员工素质。四是关注环保合规。印尼政府对环保监管趋严,企业需确保遵守环保标准,避免因违规受到处罚。

(二)泰国投资建议

一是学好用活FTA政策。泰国已签署多项自贸协定,企业可利用这些协定降低出口关税,提高竞争力。

二是向高端制造业投资倾斜。泰国政府鼓励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产业发展,中资企业应重点关注这些领域。

三是加强属地化管理。雇佣本地高管,提高企业对泰国市场的理解和适应性。四是随时关注政策变化。密切跟踪泰国新政府的政策调整,及时调整投资策略,争取战略主动,未雨绸缪。

(三)越南投资建议

一是布局高科技制造业。充分利用越南年轻劳动力和低成本优势,投资电子、半导体等高科技制造业。

二是加强本地供应链建设。减少对进口零部件的依赖,提高供应链稳定性。

三是密切关注本地法律和政策变化。越南对外资企业的法规变化频率较高,企业应保持与法律顾问的紧密联系,确保合规运营,避免因违规造成的不必要处罚。四是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企业在越南市场的品牌影响力,提高市场认可度。

印尼、泰国和越南各具投资优势和挑战,中资企业在投资前需详细评估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及劳动力环境。印尼资源丰富,政策波动较大,适合矿产和新能源投资;泰国基础设施完善,适合高端制造和数字经济发展;越南制造成本低,适合电子和纺织业投资。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战略,采取本地化策略,灵活调整投资布局,确保长期稳定增长。

总体而言,东南亚仍是未来10年中资企业实施全球化战略的重要区域,但中资企业需加强风险管理,灵活调整布局,以确保长期发展和稳定收益。

来源:中国对外贸易杂志,作者:刘馨蔚

编辑:农潇齐、尚欣仪

本文转自贸企通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企业信用管理行业经验、相关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及时联系催全球,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