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全球-GlobalDebtCollectionService全球账款催收专家

国有基金投资丨格兰德旗下商账催收服务平台

全球应收账款法律服务网

公共服务平台

官方热线:18561580796
QQ:2461438308
微信:gladtrust2006
催全球 >  外贸资讯 > 
去美元化:美元是否正在失去主导地位?

去美元化:美元是否正在失去主导地位?

风险预警
2025-09-04
去美元化:美元是否正在失去主导地位?
来源:摩根大通(J.P. Morgan)  
 
 

 

“美元不再是顶级货币?”了解威胁全球储备货币主导地位的因素。

 

尽管美国在全球出口和产出中的占比有所下降,但美元在外汇交易量、贸易计价等领域的交易主导地位仍十分明显。另一方面,去美元化正体现在央行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已降至20年来的低点。在固定收益市场,过去15年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的比例下降,表明对美元的依赖减弱。去美元化在大宗商品市场最为显著,越来越多的能源交易以非美元货币计价。

 

什么是去美元化?

 

简而言之,去美元化指全球贸易和金融交易中美元使用量的显著减少,导致各国、机构和企业对美元的需求下降。

 

摩根大通全球宏观研究主管路易斯·奥加内斯(Luis Oganes)表示:“去美元化涉及美元结构性需求的变化,这与其储备货币地位相关,包括外汇交易量、大宗商品贸易计价、负债计价、央行外汇储备占比等长期美元使用领域。”

 

重要的是,这种结构性转变与美元的周期性需求不同——后者持续时间较短,近年来主要受“美国例外论”(如美国股市相对表现优异)推动。奥加内斯指出:“近年来全球对美元的持仓量较高,但随着美国例外论消退,预计美元多头持仓也将减少。”

 

去美元化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

 

有两个主要因素可能削弱美元地位:

 

第一,不利于美元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负面事件——例如美国国内极化可能损害治理(而治理是美元作为全球避险资产的基础),或美国持续的关税政策可能导致投资者对美国资产失去信心。

 

第二,美国以外地区的积极发展提升了其他货币的可信度——例如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改革。摩根大通长期策略分析师亚历山大·怀斯(Alexander Wise)表示:“一种货币要成为候选储备货币,必须被视为安全、稳定,且能提供足够的流动性以满足全球需求增长。”

 

从根本上说,去美元化可能改变各国的权力平衡,进而重塑全球经济和市场。美国将受到最直接的冲击:去美元化可能导致美元大幅贬值,美国金融资产相对表现不佳。

 

怀斯表示:“对美国股市而言,外资撤离或重新配置、信心严重丧失,将对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产生负面影响。此外,由于投资者部分减持美国固定收益资产,或国际储备多样化/减少配置,实际收益率可能面临上行压力。”

 

全球贸易

 

过去30年,美国在全球出口和产出中的占比下降,而中国占比大幅上升。尽管如此,美元在外汇交易量、贸易计价、跨境负债计价和外币债券发行等领域的交易主导地位仍十分明显。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2022年数据,美元在外汇交易量中占比88%(接近历史高点),而人民币(CNY)仅占7%。

 

同样,贸易计价领域也未出现美元被侵蚀的迹象。奥加内斯指出:“过去20年,美元和欧元在贸易计价中的占比一直稳定在40%-50%。尽管中国在跨境交易中更多使用人民币计价,但从全球范围来看,人民币占比仍较低。”

 

在跨境负债领域,美元占比保持在48%,优势显著;在外币债券发行领域,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元占比一直稳定在70%左右,远高于欧元的20%。

 

外汇储备

 

另一方面,去美元化正体现在央行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已降至20年来的低点,与美国的宏观影响力下降趋势一致。摩根大通外汇策略联席主管米拉·钱丹(Meera Chandan)表示:“不过,20世纪90年代美元在外汇储备中的占比更低,因此近期降至略低于60%的水平并非完全异常。”

 

尽管外汇储备多元化主要转向人民币和其他货币,但美元和欧元仍占主导地位。钱丹指出:“人民币的全球占比虽在上升,但仍较低;中国推动双边贸易人民币计价的举措,可能进一步推动这一趋势。”

 

外汇储备去美元化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对黄金需求的上升。黄金被视为高负债法定货币的替代品,在新兴市场央行的推动下,黄金在外汇储备中的占比有所增加——过去十年,中国、俄罗斯和土耳其是最大买家。总体而言,新兴市场外汇储备中黄金占比虽仍仅为9%,但已较十年前的4%翻了一倍多;发达市场这一比例更高,达20%。黄金需求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前的黄金牛市,预计到2026年中期,金价将升至每盎司4,000美元。

 


 

债券市场

 

债券市场的去美元化迹象表现为:过去15年,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的比例下降。

 

美元资产(主要是流动性强的美国国债)占外汇储备配置的大部分。然而,外国官方机构对美国国债的需求已停滞——一方面由于外汇储备增长放缓,另一方面由于美元在储备中的占比下降。同样,外国私人部门对美国国债的需求背景也有所减弱——随着发达市场政府债券收益率普遍上升,美国国债的吸引力相对下降。尽管外国投资者仍是美国国债市场的最大持有者,但截至2025年初,其持有比例已从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50%以上降至30%。

 

摩根大通全球利率策略主管杰伊·巴里(Jay Barry)表示:“尽管15年来外国需求未能跟上美国国债市场的增长步伐,但我们必须考虑更激进的行动可能带来的影响。日本是美国最大的外国债权国,仅日本就持有超过1.1万亿美元美国国债(约占市场的4%)。因此,任何大规模外国抛售都将产生重大影响,推动收益率上升。”

 

摩根大通研究部估算,外国持有量每下降1个百分点(相当于约3000亿美元美国国债),收益率将上升逾33个基点。巴里(Barry)补充道:“虽然这并非我们的基本预期,但这一数据凸显了外国投资对无风险利率的影响。”

 

大宗商品市场

 

摩根大通全球大宗商品策略主管娜塔莎·卡内娃(Natasha Kaneva)表示:“如今,越来越多的能源产品以非美元货币计价的合同进行交易,去美元化在大宗商品市场表现得最为明显。”

 

例如,受西方制裁影响,俄罗斯向东方和南方出口的石油产品以买家本国货币或俄罗斯认为“友好国家”的货币计价。在买家当中,印度、中国和土耳其均已采用或正寻求采用美元以外的货币进行结算。此外,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也在考虑将人民币计价的期货合约纳入沙特石油定价模式,不过目前进展缓慢。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在石油以外的领域也有所推进。部分印度企业已开始使用人民币支付俄罗斯煤炭进口款项,且无需中国中间商参与;孟加拉国(Bangladesh)最近也决定用人民币支付俄罗斯1400兆瓦核电站项目款项。

 

卡内娃(Kaneva)指出:“大宗商品贸易去美元化对印度、中国、巴西、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是利好,这些国家如今不仅能以折扣价购买石油,还能用本国货币支付。这减少了对美元、美国国债和石油储备的预防性需求,进而可能释放资金用于国内增长促进项目。”

 

新兴市场的存款美元化

 

与之相反,在许多新兴市场,存款美元化(即一国银行存款中美元存款占比显著高于本币存款)现象依然明显。摩根大通新兴市场固定收益策略主管乔尼·古尔登(Jonny Goulden)表示:“新兴市场居民在经济动荡时期倾向于持有美元,这种趋势在各国市场普遍存在。”

 

摩根大通研究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新兴市场美元存款几乎持续增长,在18个新兴市场(不含中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样本中,美元存款规模已达约8300亿美元。古尔登(Goulden)指出:“尽管新兴市场各地区的存款美元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但与十年前相比,所有地区的美元化程度均有所上升。”其中,拉丁美洲是美元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美元存款占比达19.1%;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EMEA)为15.2%;亚洲(不含中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最低,为9.7%。

 

中国是个例外——2017年以来,中国存款美元化率持续下降。古尔登(Goulden)表示:“这一现象并不意外,因为2017年前后,美中关系开始转向当前状态,贸易战爆发,外交、安全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不断升级。这表明,中国在推进跨境交易人民币化的同时,也在有效降低国内居民存款的美元化程度,为脱离美国主导体系增添了又一维度。”

本文原载于“信保民工”微信公众号,如有转载或复制请联系“信保民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企业信用管理行业经验、相关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及时联系催全球,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