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力测试:中美关税战谁会先退缩?


如今,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税率高达 65%,中国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被排除在美国市场之外,因为美国对所有国家征收关税,中国产品的可替代性已大大降低。不过,学者Gu Qingyang指出,由于中国一直在系统性地重塑对外经济联系,尤其是减少对美国的经济依赖,因此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将有限。
2025年4月2日,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对所有国家全面征收关税,远超市场预期,导致美国股市大幅下跌,并引发全球资本市场动荡,全球经济衰退风险显著增加。
面对这场危机,世界各国都在寻找应对之道,中国应对之道尤为关键。作为世界最大贸易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能否稳住阵脚,对全球稳定至关重要。中国长期承受美国关税压力,积累了应对经验,形成了底线思维,其应对值得密切关注。
对中国的影响仍在可控范围内
此次对中国的直接影响是巨大的。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的关税在原有的20%基础上又增加了34%,这意味着中国所有出口到美国的商品都要缴纳高达54%的关税,有些产品甚至面临65%甚至更高的关税。如此极端的关税可能无法被供应链完全吸收,从而将大多数中国产品挡在美国市场之外。
中国一直在积极实现国际市场多元化,对全球南方国家的出口总额已超过对发达国家的出口总额。这种多元化有助于缓解美国关税的影响。
但预计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仍将处于可控范围内。近年来,中国稳步提升发展能力,并进行战略调整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外贸环境。中国以“双循环”战略为核心,系统性地重塑对外经济联系,特别是减少对美国的经济依赖。
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已从2006年的67%下降到2023年的33%,对美出口目前仅占总出口的15%左右。同时,中国一直在积极实现国际市场多元化,对全球南方国家的出口总额已超过对发达国家的出口总额。这种多元化有助于缓解美国关税的影响。在国内,针对外贸企业的政策支持也可能出台。
对美国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影响
美国的关税策略与特朗普第一任期主要针对中国的策略截然不同。当时,中国通过在第三国建立供应链并间接向美国出口,绕过关税,限制了美国关税的有效性。这次,美国对所有国家,尤其是与中国产业链紧密相关的国家征收对等关税,以弥补之前的漏洞。但如此广泛的贸易战可能会适得其反。美国消费者和生产者能否承受高关税带来的通胀和成本上涨?
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工业品、零部件、消费品种类繁多,理论上具有替代性,但随着美国对所有国家加征关税,中国产品的替代能力已大大降低。
即使一些国家谈判免征关税,其产品仍可能缺乏价格竞争力和供应能力,无法完全取代中国商品……
即使一些国家谈判免征关税,其产品可能仍缺乏价格竞争力和供应能力,无法完全取代中国产品,尤其是价格实惠、质量上乘的中间工业品和原材料。将中国排除在外不仅会加剧美国通胀,还会加剧美国制造业回流面临的障碍——例如成本高昂和缺乏配套的工业生态系统。至少在未来十年内,中国有独特的优势来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意识到美国的弱点,在美国宣布加征关税的第二天迅速作出反击,对所有美国进口产品征收 34% 的关税,并采取一系列非关税反制措施。这对美国出口商造成了重大打击,因为中国可以相对容易地从其他国家找到美国产品的替代品。中国拥有 14 亿人口,经济快速增长,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进口国。放弃如此庞大的市场对美国出口商来说将是一场噩梦。
全球化的新形式?
中国率先采取对等反制措施,也是为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示范作用,团结其他受影响国家反对美国的单边霸权。美国现在对世界发动贸易战,几乎遭到所有国家的批评和反对。甚至西方联盟也出现分裂迹象,美国在道义上陷入孤立。在世界眼中,美国现在是全球发展的破坏者,将自身利益置于国际社会利益之上。
这些全面加征关税将大幅减少美国的对外贸易额,加速去美元化,并可能引发美国债务危机。美国从全球事务中的战略性撤退为中国提供了难得的国际扩张机会——这将有利于中国的长期发展,并抵消贸易战带来的短期损失。
这很可能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分水岭。
中国将寻求加强与欧盟、日本和韩国的关系,同时深化与金砖国家和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推动新形式的全球化。这很可能成为新时代的分水岭。
综合国力竞赛
总之,在相互征收高额关税的压力下,中美双方都会遭受重大损失。这本质上是一场综合国力的较量,双方都握有关键的筹码,就像是一场盯着看的比赛,看谁先眨眼(即因为害怕而退缩-译注)。
但这一僵局终究会被打破,双方都无法忍受长期的超高关税,中美最终还是会回到谈判桌上。
事实上,双方仍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对话意愿,中国一贯表示愿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而美国则以高关税作为筹码,在谈判桌上维护自身利益。
例如,美国专注于将制造业转移回国内,为产业工人创造就业机会,而中国是世界领先的制造业大国。双方可以探索非敏感领域的合作,甚至可以在墨西哥等第三国开展合作。这种产业合作有助于缓解战略紧张局势,并有可能为两国之间建立一定程度的政治信任开辟道路。
本文原载于“信保民工”微信公众号,如有转载或复制请联系“信保民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