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全球-GlobalDebtCollectionService全球账款催收专家

国有基金投资丨格兰德旗下商账催收服务平台

全球应收账款法律服务网

公共服务平台

官方热线:18561580796
QQ:2461438308
微信:gladtrust2006
催全球 >  外贸资讯 > 
中国出手:停止采购!美国5000亿芯片巨头未通过我国审查!

中国出手:停止采购!美国5000亿芯片巨头未通过我国审查!

外贸资讯
2023-05-23

21日,据网信中国消息,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依法对美光公司在华销售产品进行了网络安全审查。

审查发现,美光公司产品存在较严重网络安全问题隐患,对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供应链造成重大安全风险,影响我国国家安全。

为此,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依法作出不予通过网络安全审查的结论。按照《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我国内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者应停止采购美光公司产品。

0网信办对美光实施网络安全审查

外交部回应:正常监管措施


近日,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发布公告称,为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供应链安全,防范产品问题隐患造成网络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按照《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对美光公司(Micron)在华销售的产品实施网络安全审查。

近日,据环球网消息,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就中国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对美芯片公司美光公司在华销售的产品实施网络安全审查一事进行提问。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回应称,中国有关部门依法依规对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网络产品进行网络安全审查,是一种正常的监管措施。

0美国5000亿半导体巨头


华为曾是其最大的客户之一


公开资料显示,美光科技公司是一家全球领先的高级半导体解决方案供应商,是美国最大的电脑存储芯片生产商,也是全球仅余的三大存储芯片生产巨头之一。

主要业务是生产多种形式的半导体器件,包括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闪存和固态驱动器;主要产品包括DRAM、NAND闪存、CMOS图像传感器、其它半导体组件以及存储器模块。

此前数据显示,华为是美光最大的客户之一,美光大约13%的年收入是来自对华为的销售。

0高管减薪、停发奖金、大裁员…

美光遭遇二十年来最严重季度亏损


据了解,美光是存储芯片三巨头之一,其内存、闪存等产品在手机、电脑、服务器等领域广泛使用。

集邦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在全球DRAM市场,三星电子、SK海力士和美光科技排在前三名,市占率分别为45.1%、27.7%和23.0%;

在NAND市场,美光科技排名第五,市占率为12.3%;三星电子、SK海力士分列第一、第三位,市占率分别为31.4%、18.5%。

美光科技第二季度财报显示,2023财年前六月累计收入77.78亿美元,去年同期累计收入为154.73亿美元,同比减少49.73%。2023财年前六月累计净亏损25.07亿美元,去年同期累计净利润为45.69亿美元。

近日,美光的首席执行官Sanjay Mehrotra表示,他认为美光从云服务运营商那里获得的收入在刚刚结束的第二财季已经触底。

Mehrotra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半导体内存和存储行业正面临过去13年来最严重的低迷,价格环境异常疲软,这对我们的财务业绩产生了重大影响。”

美光首席执行官Sanjay Mehrotra宣布,除了高级主管减薪、全面停发2023会计年度奖金外,目前预期整体人力缩减比例将逼近15%(原先预估为10%),措施包括扩大裁员以及2023年12月底前遇缺不补。

0多家A股上市公司表态

机构:或利好国产存储芯片

A股上市公司中,江波龙、佰维存储等公司披露过美光等国际存储厂商为公司供应商。

美光在江波龙采购占比已经显著下降,至少已经不是主要大供应商。

公告显示, 2021年美光位列江波龙第一大存储晶圆供应商,采购约31亿元,占比33.52%;2022年,江波龙第一大、第二大和第三大供应商采购金额占比分别是26.28%、22.85%和5.76%。目前江波龙已经在存储产业链上下游建立国内外广泛合作。

佰维存储方面表示,公司实行供应商多元化计划,已经和主要的存储晶圆制造厂商、经销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可以保障存储晶圆供应的持续、稳定。

朗科科技回应称,作为存储器厂商,向含美光在内的上游供应商采购存储晶圆产品,存储晶圆标准化程度较高,公司密切关注政策、客户需求及存储市场行情变化灵活调整采购策略,保障生产经营、提升运营效率

国金电子研报认为,美光审查落地将极大利好国产存储芯片,特别是与美光直面竞争的国产存储芯片厂商北京君正、长鑫、长存、兆易创新等,后续国产速度加快;同时,从价格、库存以及产能等角度,我们认为存储即将迎来见底,我们持续看好存储板块见底复苏的预期。

本文转自外土司资讯,由外跨研究中心、外市场综合整理自每日经济新闻、网信办公室、东方财富网、搜狐新闻、深圳外贸圈、 21世纪经济报道等,转载请标明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企业信用管理行业经验、相关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及时联系催全球,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