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施压东南亚:发现转运加税40%

美国施压东南亚,严防中国商品“洗产地”避税:近期,美国在中美贸易博弈中持续发力,将矛头指向东南亚国家,试图通过施加压力,阻断中国商品借道东南亚规避美国高额关税的路径。
东南亚国家的应对策略
越南
2025年7月2日美越贸易协议框架下,越南加强监管。计划推出“中国货物转运监测系统”,用数字技术追溯原材料来源。新法令规定,非原产货物(尤其含中国组件)须经“实质性转变”,如HS编码变更或RVC达35 - 40%,否则转运货物将面临40%额外关税,伪造原产地文件罚款加倍。上半年,越南截获超2000批涉嫌转运的中国商品,还加强了原产地证书签发和核查管控。
马来西亚
自2025年5月6日起,马来西亚投资、贸易与工业部(MITI)成为出口美国货物非优惠原产地证书(NPCO)唯一签发机构,强化NPCO申请审计及海关协作。新规要求产品须经“充分加工”,中国组件比例超过60%视为转运,对美出口产品本地成分须不低于70%,假原产地证书处罚加重。
泰国
2025年9月3日,泰国宣布10月组建50人专项工作组,加强原产地证书管理。目前RVC要求本地成分不低于40%,但美国主张超60%才可认定为“泰国制造”,泰国正协商将RVC门槛从40%提升至约50%。泰国海关总署将加强对来自第三国转运货物的检查,防止原产地欺诈。
印尼
2025年7月22日,印尼与美国就互惠贸易框架谈判,完善原产地规则。根据规定,进口许可有效期最长1年,钢铁纺织品需满足商品平衡要求,转运须获海关批准,进口增值税率为11%,禁止简单贴标操作。
新加坡
2025年7月27日,新加坡发布通函,重申进出口及转运须准确申报原产国,加强对东盟国家转运货物的审查。认定新加坡原产需满足“实质性加工”条件之一:本地成分占出厂价25%以上;关税分类发生6位数变更;或属HS第27-40章货物且经历化学反应。
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与应对建议
美国施压使东南亚国家纷纷升级原产地规则,给中国企业带来挑战。中国企业不能再依赖东南亚“贴牌”出口,需另寻出路。为应对这一形势,企业要密切关注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动态,货物出口前可通过美国进口商或自身申请原产地预裁定,建立完善的供应链追溯系统,保留齐全的原材料采购、生产成本证明文件,确保供应链合规,以在新的全球贸易环境中保持竞争力。
本文转自货代头条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