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全球-GlobalDebtCollectionService全球账款催收专家

国有基金投资丨格兰德旗下商账催收服务平台

全球应收账款法律服务网

公共服务平台

官方热线:18561580796
QQ:2461438308
微信:gladtrust2006
催全球 >  外贸资讯 > 
贸易政策陷入争议:关税、货币贬值及其他贸易壁垒 —— 贸易战的高昂代价:工具、策略与动荡

贸易政策陷入争议:关税、货币贬值及其他贸易壁垒 —— 贸易战的高昂代价:工具、策略与动荡

风险预警
2025-09-22

贸易政策陷入争议:关税、货币贬值及其他贸易壁垒 —— 贸易战的高昂代价:工具、策略与动荡

 

作者:大卫・谢普(David Schepp)

事实核查:道格・阿什伯恩(Doug Ashburn) 

来源:Britannica

https://www.britannica.com/money/trade-war-meaning

 日期:2025 年 9 月 16 日  

 

如果你学过经济学,或是听过经济学家讨论,就会知道要让他们达成共识有多难。但有一点他们基本能达成一致:若国际贸易结构合理,将使所有参与方受益;任何自由贸易壁垒都可能导致整体经济 “蛋糕” 缩小。

然而,即便是最崇尚自由市场的国家,也普遍存在贸易壁垒 —— 包括关税、补贴、进口配额、货币贬值及其他保护主义政策。有时,一项保护主义政策(18 世纪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称之为 “以邻为壑” 政策)会引发 “以牙还牙” 的报复,最终升级为全面贸易战。

核心要点

  • 贸易壁垒可保护国内产业,但往往引发报复并推高成本。
  • 贸易战加剧紧张局势、扰乱经济,可能造成深远影响,包括经济衰退和供应链中断。
  • 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机制旨在减少贸易壁垒、促进稳定。
     

所有国家都希望为自身谋取最大利益,但短期有利的举措可能长期有害,反之亦然。国家有时会优先考虑自身需求,尤其是在经济衰退、战争或内乱时期。此外,还存在国家安全、保护商业机密等非经济考量。有时,即便整体成本高昂,国家领导层仍会推行让特定政治圈内人受益的贸易政策。

2025 年通过行政命令调整关税情况。来源:whitehouse.gov(白宫官网)制作:大英百科全书公司(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有时,国家可通过贸易协定和外交手段解决分歧;有时,则需要贸易战(或贸易战威胁)才能促成惠及各方的贸易政策。

贸易战的工具:关税、货币贬值及更多手段

1. 关税

关税是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收,国家通过加征关税向贸易伙伴施压,同时鼓励企业从其他国家采购商品。当前的美中贸易战便是典型例子:美国对中国电子产品加征关税,中国则以对美国大豆等农产品加征关税作为回应。

2. 历史贸易冲突案例

  • 1815-1846 年:谷物法(Corn Laws)。英国对进口谷物征收高额关税,保护了土地所有者利益,却导致民众普遍陷入困境,最终该法律被废除,英国转向自由贸易。
  • 1890 年:麦金利关税法(McKinley Tariff)。美国通过该法案将进口关税提至历史高位,虽保护了美国产业,却推高了消费品价格,引发政治反弹。
  • 1930 年:斯穆特 - 霍利关税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美国为保护国内产业征收高额进口关税,却加剧了大萧条,恶化了全球贸易环境。
  • 1973 年:阿拉伯石油禁运。赎罪日战争期间,欧佩克(OPEC)国家暂停向美国等国出口石油,通过贸易限制实现政治目标。
  • 2018 年至今:美中贸易战。一系列升级的关税措施扰乱了供应链,重塑了全球贸易格局,凸显了全球前两大经济体之间的紧张关系。
  • 新兴科技限制。针对半导体和人工智能(AI)的新出口管制,凸显了地缘政治在贸易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3. 货币贬值

货币贬值是政府主动压低本币价值的举措,可使出口商品更便宜、进口商品更昂贵。在贸易战中,这一手段常被用来抵消关税影响,维持商品价格竞争力。例如,2019 年中国曾被指通过贬值人民币抵消美国关税影响。但该策略并非没有风险,可能引发通胀并扰乱全球市场。

4. 关税之外的其他贸易壁垒

关税并非国家保护自身经济利益的唯一工具。各国还通过配额限制进口、通过补贴扶持国内产业、通过法规阻碍外国竞争。例如,欧盟的农业补贴保护了本地农民,中国的进口限制则向本土生产商倾斜。这些壁垒虽不如关税直观,却可能同样具有破坏性,甚至加剧贸易紧张。

5. 禁运与出口限制

禁运(如 1973 年阿拉伯石油禁运期间,多国暂停向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出口石油)通过终止与特定国家的贸易实现政治目标;出口限制则限制半导体、原材料等关键商品的销售。这两种措施都可能重创经济体、扰乱供应链、加剧国家间紧张关系,是贸易争端中威力强大但风险极高的工具 —— 且往往引发报复,进一步升级矛盾。

国家如何应对贸易壁垒

面对贸易壁垒,国家通常会采取报复措施,如加征反制关税或实施出口禁令。部分国家通过组建联盟增强经济实力,例如欧盟(1952 年以煤炭钢铁贸易条约为起点成立)或《美国 - 墨西哥 - 加拿大协定》(USMCA)。另有国家会通过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机构质疑相关政策。这些策略既可能加剧争端,也可能为谈判解决铺路。

从贸易壁垒到贸易战

假设存在 A 国和 B 国。在全球经济繁荣时期,A 国认为这是发展本国汽车制造业的绝佳时机,可能暂时限制汽车进口 —— 尽管短期内这会让本国消费者面临更高的汽车价格,且可能激怒 B 国汽车产业。但由于整体经济向好,两国都未感受到明显压力。

几年后,该政策成效显著,A 国开始向 B 国出口汽车。此时,两国面临两种选择:

1. 协商贸易协定

A 国可获准向 B 国出口汽车,但需取消对 B 国汽车的进口限制;或要求 B 国同意进口更多 A 国盛产的农产品、纺织品等商品。

2. 开启贸易战

B 国可能对 A 国汽车加征 20% 关税,A 国则可能将本币对 B 国货币贬值 20%,以维持其出口汽车在 B 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随后 B 国可能进一步提高关税,或在其他经济领域增设贸易壁垒。

在极端情况下,贸易战可能引发军事冲突。例如,许多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大萧条初期通过的《斯穆特 - 霍利关税法》(为保护美国农民和企业而提高进口关税)不仅加剧了全球经济崩溃,还助推了极端主义抬头,最终间接导致二战爆发。

贸易战的广泛影响

产业回流:全球化逆转

二战后的几十年里,“离岸外包”(工业化国家将业务转移到欠发达国家)一直是主流趋势,让所有参与方受益。近年来,供应链中断、工资通胀及国家安全考量促使部分产业 “去全球化”。了解更多关于产业回流及受影响最大的行业信息。

 

贸易战往往源于特定的经济或政治目标,但其影响却远超初始争端:扰乱全球供应链、推高消费者价格、可能导致长期经济停滞甚至冲突。即便最终达成有利协定,整体成本也往往超过收益。

 

历史教训十分明确:国家固然要保护自身利益,但长期经济稳定与增长的最佳路径是合作与开放市场。贸易壁垒或许能实现短期目标,但一旦升级为贸易战,所有参与方的经济 “蛋糕” 都可能缩小 —— 最终没有真正的赢家。

核心结论

尽管贸易壁垒普遍存在,但国际社会早已认识到减少壁垒的益处。世界贸易组织(WTO)及其前身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一直致力于推动自由贸易、和平解决争端。这些机制虽不完美,却帮助降低了全球关税、促进了经济增长,避免了贸易冲突升级为更大危机。

本文原载于“信保民工”微信公众号,如有转载或复制请联系“信保民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企业信用管理行业经验、相关政策法规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及时联系催全球,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